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09-26 08:59:09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把“提高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水平”列入“12156”民生實事,要求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高,進一步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線,不斷增強全市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該民生實事項目已圓滿完成。
日前記者從市民政部門獲悉,經市政府批準,市民政局、市財政局正式聯合下發《關于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平的通知》,以切實保障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新標準從10月1日起執行,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866元和667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和900元;社會散居孤兒、機構養育孤兒、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650元、2000元、1320元。至此,濱州市保障水平全部進入“全省第一方隊”。此次提標,是我市連續第10年由市級統一調整社會救助標準,也是繼今年上半年提高救助保障標準之后的又一次大幅度提標,惠及全市7.8萬名低保對象、1.4萬名特困人員和1200余名孤困兒童。
“這一組組數字,是我市社會救助事業迅速發展的縮影。‘十四五’時期,全市民政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工作人員介紹。
在完成救助保障水平提標的同時,市民政部門也在同步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其他兜底保障工作。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打造“e家大救助”這一平臺,實現了社會救助“網上辦”——線上,群眾通過登錄“e家大救助”電腦客戶端或者手機App,可以自主申請救助,后臺進行審核,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線下,通過市、縣(市、區)、鄉鎮、村(社區)四級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窗口,為困難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自平臺運營以來,“e家大救助”綜合信息平臺共受理救助事項4.8萬件,完成家庭經濟狀況核對12.5萬人次。
“同時,我們將兩項業務下放,實現了社會救助‘就近辦’。” 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項是將城鄉居民低保、特困救助供養等審批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審批時限壓縮到15個工作日以內;另外一項是全面落實鄉鎮臨時備用金制度,90個鄉鎮(街道)均設立了5-30萬不等的臨時救助備用金,全市資金總規模達到1241萬元,對于3000元以下的小額臨時救助由鄉鎮(街道)直接審批。這一制度也充分發揮了作用,上半年共支出資金368.58萬元、救助1590人次。
與此同時,市民政系統也建立了多維度監測機制、社會力量救助機制、政策宣傳機制“三個機制”,實現社會救助“協同辦”。其中,多維度監測機制相當于為困難群眾裝上了“定位導航”。線上,對經濟狀況異常的家庭,進行預警提醒。線下,定期入戶全面摸排各縣區的困難群眾,實現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對急難型救助可使用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24小時先行救助”。
社會力量救助機制則是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通過委托專業化社會組織定期上門照護,實現全市1.1萬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護服務全覆蓋。如今,已經形成了濱城區“益鷺幫”志愿救助服務項目、無棣縣“F享無棣”關愛照護工程、博興縣“陽光心語”心理救助項目等一批典型實踐案例。
政策宣傳機制則進一步暢通了救助政策傳遞到“快速通道”。線下,在社會救助中心擺放或張貼政策“明白紙”、同時主動上門,宣傳社會救助相關政策。線上,通過“濱州市民政局”官網、“濱州民政”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社會救助政策解讀。
此外,為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市民政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走訪慰問,通過深入鄉鎮(街道)、村居、敬老院“望聞問切”,用實際行動解決困難群眾“急難盼愁”的問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