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05-19 09:01:05
5月18日晚,“濱州之夜”非遺菜品品鑒會舉辦。此次活動是黃河流域景區發展論壇暨文化旅游發展大會的一大亮點,來自沿黃重點旅游景區、國內文旅企業負責人及全國知名文化旅游專家從一道道傳統美食中,品味濱州非遺味道,了解濱州歷史文化,感受濱州獨特魅力。
鍋子餅、芝麻酥糖、紙皮包子、杜橋豆腐皮、魏集驢肉、大山燒雞、酸漿豆腐、埕口蝦醬、歡喜團、紅燒鯉魚等精心制作的10道濱州非遺美食在品鑒會現場集中展示,一道道菜品色、香、味絕佳,帶來了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獲得與會賓客的一致好評。
非遺美食代表的也不僅是食物本身,更是不斷傳承的制作技藝以及蘊含的歷史文化。正宗的濱州味道,既有傳承,也有創新。不少嘉賓感嘆,濱州的非遺菜品既美味又接地氣,用料、制作很講究,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美食是鍋子餅和芝麻酥糖。
哪些美食入圍了“濱州之夜”非遺菜品品鑒會,它們又各有什么特點。聽記者一一介紹。
鍋子餅
濱州鍋子餅作為傳統名吃,已有百余年歷史。濱州鍋子餅集面食、菜肴于一體,以餅餡兼備、風味獨特而久負盛名,經烙餅、炒餡、成形,半皮半餡,再煎而熟之,其制作簡便精細,可根據食者的不同口味和要求添加輔料和選擇主料,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鮮可口、老少咸宜。
芝麻酥糖
濱州芝麻酥糖以其制做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芝麻濃香而聞名于世,營養豐富,具有地方風味。芝麻酥糖以上等白芝麻和白蔗糖熬制,手工抻拉成銀絲麻花狀,甜脆可口,堪稱美食界一絕。老幼皆宜食用,更是探親訪友饋贈佳品。
大山燒雞
大山燒雞起源于無棣縣碣石山鎮,是頗具地方風味的濱州特產之一,因其“肉嫩味鮮,外酥內軟,色澤鮮艷,風味獨特”而香飄京津冀魯。制作大山燒雞需經老湯泡煮、白糖熏烤等多重工序,煮雞的老湯有二十年以上,用這種老湯浸泡過的燒雞不但香味獨特,而且不膩。老湯中含有多種中草藥,用量比例精準,這是大山燒雞口味獨特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每家的燒雞味道不一樣的緣由。
酸漿豆腐
酸漿豆腐的發源地是鄒平市西董鎮孫家峪村,用酸漿點豆腐是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質上區別于鹽鹵豆腐和石膏豆腐,孫家菜做豆腐用的酸漿是孫懷兵先生(酸漿豆腐的傳人)山東老家祖輩流傳下來的老漿,做豆腐過程中盛出來的漿水,放在一個專用缸內,由自身的乳酸菌發酵作用而變酸即為“酸漿”,用酸漿點制的豆腐叫做“酸漿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循環使用流傳至今。
歡喜團
歡喜團因外形呈圓形,所以又叫麻元宵、麻雞蛋,以糯米為原料用熬過的糖稀模具加工而成,后來又增加了小米花、大米花和高粱米花三種不同制作方法,花色品種也不斷翻新,出現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裝各異的十多個品種,味道香甜可口。
埕口蝦醬
埕口蝦醬用毛蝦、蜢子蝦、對蝦等蝦類為原料,加入精制海鹽,經過腌漬發酵加工而成,色澤誘人、味道鮮美、咸香可口,是沿海地區特別是環渤海省市人們喜愛的調味品。當地有一句口頭禪“大餅卷蝦醬,一頓不吃心發慌”。
杜橋豆腐皮
俗話說“寧可十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可見豆制品對于我們健康的重要性。杜橋豆腐皮生產工序復雜,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制)、攤涼、包裝等十幾道工序精制而成,入口柔軟筋道、口感微甜、豆香純正、風味獨特。
魏集驢肉
它曾被稱為百味之冠,更是被同治皇帝欽點為御廚專用膳食。魏集驢肉選用蒙古大草原的二歲毛驢,配以百年老湯,添加各種名貴中藥,精心煮制而成。魏集驢肉色澤醬紅,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郁卻不油膩。更是有補血益氣、養顏美容的功效。
紅燒鯉魚
濱州麻大湖是山東少見的淡水湖泊,被譽為 “北國江南,魚米之鄉”,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和湖區內天然的魚類資源,這里成為淡水魚生產和傳統烹飪的核心區域。坐落在麻大湖畔的湖濱大酒店,始終圍繞湖區特色—“淡水魚”做文章、下功夫。經多年的技藝傳承,“紅燒甲魚”、“鱔魚蒲菜湯”、“面子椒”、“水煎鯽魚”已經成為濱州淡水魚的傳統特色代表菜品。味道鮮美、肉質軟嫩,營養豐富。
紙皮包子
相傳山東鄒平紙皮包子源于明集鎮高家村,始創于乾隆年間,由鄒平高氏傳人代代相傳,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紙皮包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皮超薄、餡超大,憑皮便能辨認其中內餡,神奇的薄面皮是其流傳三百余年并深得食客們喜愛的精髓所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