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4日訊 當前正值春耕春管的關鍵時期,濱州市無棣縣的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
人勤春來早,農耕正當時。一大早,濱州市無棣縣海豐街道代家村的梅榮超夫婦就帶著農機手們在自家麥田里施肥、打藥。今年梅榮超夫婦家又增種了100多畝麥田,總種植面積達到了500畝。
由于無棣縣110多萬畝耕地中鹽堿地占到了82萬畝,想要在鹽堿地上要效益并不容易,近兩年,無棣縣通過土地改良和引進抗鹽堿的小麥品種,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為更好地保障今年的春耕生產,無棣縣自建了智連鄉村網絡平臺,在整合線下優質農資的同時,通過集中采購等方式壓低農資價格,種植戶通過手機下單,訂購的農資可以直接送到田間地頭。
濱州市無棣縣海豐街道辦事處代家村種糧戶梅榮超告訴記者:“有了這個智連鄉村網絡平臺,買農資非常方便,到地里都能買。”
濱州市無棣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長田方文說:“今年,無棣縣小麥生長的自然環境非常好,預計今年全縣的小麥的總產量能夠突破二十萬噸。農業的機械化生產和麥田的標準化、規模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農民收入也有所提高。下一步我們會繼續為農民搞好服務,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每年自然環境的情況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收成,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民們逐步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現狀。在山東省區域性棉花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耕地的春耕備播正在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物災害智能監測預警無棣監測站獲得的氣象數據緊張進行。
山東省區域性棉花良種繁育基地負責人崔立華說:“在原來沒有安這個植保站之前我們對這些數據判斷的不準確,管理起來比較的粗放,就像無頭蒼蠅啊似的到時候到地里看一看。但是看一看以后,只能是憑直觀來我們進行這個粗獷的判斷。”
山東省農業生物災害智能監測預警無棣監測站,是無棣縣農業農村局為提高病蟲害的預報準確率,積極協調山東省植物保護總站落地的智能化病蟲害監測項目。項目通過太陽能充電可實現當前風力風向和降雨情況的實時監測,將獲得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從而達到預報天氣的目的。該項目還可通過誘殺害蟲和對孢子的采樣,提前對耕地即將發生的病蟲害情況進行預報,為農戶的田間管理提供了數據遵循,推動農產品向綠色有機發展。
田方文說:“自從實施了智能化病蟲害檢測系統以來,大大提高了病蟲害預報的準確性,同時能夠檢測到像氣溫、降雨風速等氣象因素,對農作物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維持了生態平衡。”
閃電新聞記者 周建輝 無棣臺 吳云峰 楊寶勇 趙志博 濱州報道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