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日訊 濱州市博興縣喬莊鎮譚家村黨支部在村莊發展過程中,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對村里鹽堿化嚴重的土地進行集體流轉,大力探索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里老年人種不了、年輕人不愿意種而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難題,讓集體有收入,村民有增收,共享發展成果。
“二畝半地,今天一天能插完這一塊嗎?能插完得了,很好啊,咱們前期插的都很好。(株數)你調大一點就行,咱們這秧多的是,調大點,正常保成活率。”博興縣喬莊鎮譚家村黨支部書記譚建強說。
最近這幾天,喬莊鎮譚家村黨支部書記譚建強格外忙碌,村里農產品合作社流轉的一片稻田正在插秧,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到地里看看秧苗的長勢情況。記者前去采訪時,他正在稻田里忙著給插秧機填裝秧苗,譚建強告訴記者,稻秧插播的好壞,事關合作社一年的收益,因此自己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今年我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300畝的土地,咱們有這么三個模式,一個稻蟹共生模式,這個稻蟹共生模式,主要講究的就是,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充分利用稻蟹之間的生態關系,讓兩者互利共生。”譚建強說。
譚建強告訴記者,譚家村地勢較為低洼,一直以來,棉花是傳統的經濟作物,去年的強臺風利奇馬讓很多村民損失慘重。田地被大水泡過后,鹽堿化也變的更為嚴重,傳統的棉花種植這條路顯然是行不通了。作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譚建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這樣,在我們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通過咱們鎮黨委書記高書記親自帶隊,到煙臺棲霞、濟南的齊家莊、東營的永安參觀考察,回來以后,我們村兩委多次開會研究,感覺種植水稻比較適合我村的鹽堿地,這樣我們村里就成立了合作社?!弊T建強說。
譚建強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畝地的棉花扣除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費用,能收入500元,其中還不包含人工費。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村民不需要再下地干活,每畝地收益的流轉費受益也在500元以上。今年3月,村黨支部領辦的譚稼農產品合作社成立,然而,合作社剛起步,譚建強就碰到了一個讓自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剛開始成立合作社的時候,有很多農戶他不是很理解,再說種稻子他們更是不理解,對支部領辦合作社,想法也是很多,總感覺管理各方面,老百姓有擔憂。這個人工費,人工插秧等一些費用感覺很高,所以我們經過村兩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了由4人投資這一塊合作社的前期費用,這樣還有很多的老百姓還是不理解,感覺這個合作社要是賠了怎么辦?這樣,我就在大會上,向全體村民保證每畝地最低500元分紅,上不封頂,這樣對咱們村民吃了一個定心丸。”譚建強說。
現如今,譚稼農產品合作社已流轉土地300余畝,并注冊了濟青渠首、打漁張灌區、喬莊莊鋪、譚家琉璃古井4個商標品牌,有效解決了村里的土地“老人種不了、年輕人不愿意種”這一歷史難題。
“譚家村棉田改稻田項目,采取的是黨支部領辦成立集體合作社的方式,成立生產銷售公司,讓本村的群眾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技術入股的方式,共同參與生產經營,按照相應的比例分紅,真正讓集體有收入,村民有增收,共享發展成果。特別是今年以來,喬莊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抓好農村黨支部的頭雁工程和強基工程,大力引導,積極培育梁樓、黃家、譚家、大莊、辛店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黨支部全面領導下的“黨支部+產業+村集體經濟增收+鄉村治理”的鄉村鎮振興樣本村,把土地流轉到集體,讓農民參與進來,儲備了一批鄉村振興過硬黨支部?!辈┡d縣喬莊鎮黨委副書記劉兆濤說。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