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5-22 09:34:05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近日,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市博物館創意策劃了多項活動:走探小清河古遺址考古現場、山東考古專家開講、濱州大咖帶您“云”游博物館,深受市民歡迎。
寨卞東南遺址發掘現場,右邊即為小清河。
走進小清河古遺址考古現場:寨卞遺址很可能是商末蒲姑城所在地
為提升業務能力,市博物館職工集體前往正在發掘的博興寨卞東南遺址、北營遺址考察,并做了網上分享。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專家王澤冰介紹,寨卞東南遺址本次發掘的主要為漢代堆積,目前共清理遺跡73個,其中漢代灰坑61個,漢代甕棺葬1座,漢代道路2條,漢代溝8條。通過淤土層還可以看出清末盛宣懷治理小清河和黃河泛濫的遺跡。
在清理地層及遺跡過程中,出土小件和標本84件,其中瓷器殘片39件,年代多為宋金至明清時期。陶器43件,主要為漢代的豆、盒、缽、碗等。另有大量陶片,以泥質灰陶、灰褐陶為主,多素面。
據悉,寨卞遺址于1976年發現。2002年,為尋找齊國早期都城作了勘探、發掘。2008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證明該遺址在商周時期已經存在。1970年,村民修挖溢洪河時曾在此發現過墓葬,出土了殷墟三期的青銅鼎、爵和一批青銅鏃,顯示該聚落的等級較高。據此,寨卞遺址很可能是商末蒲姑城所在地,對研究商周時期的蒲姑國歷史和姜太公建都營丘的真相具有重要意義。
北營遺址的遺跡也很豐富,以龍山和漢代遺存為主。龍山時期文化層堆積厚0.4-1.5米,目前已發掘灰坑10余座,墓葬2座、窯1座。此外,還發現了龍山時代水井。出土龍山時期遺物豐富,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石器、蚌器。這些遺存,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態、社會生業等提供了重要資料。此外,漢代遺物也有較多發現。
專家在考古現場講解。
名家導游。
山東考古專家開講: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打造城市金色名片的好選項
省文旅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王守功來到博興,帶來題為《城鎮化進程中的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講座。
據悉,在我國已經公布的4294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中,屬于古遺址古墓葬約1410處,占到了33%,其中大部分可列入大遺址范疇,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守功認為,文化遺產會增強城市文化品牌,增加市民的幸福指數。城市化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大遺址的保護利用,可通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使之成為居民的休閑中心、文化的展示中心、城市的金色名片。
27萬人觀看:大咖帶您“云”游博物館
為做好疫情防控,市博物館實行入場人數限制,每天不超過500人。為讓市民“解饞”,5月18日,大型主題網絡直播活動“大咖帶您‘云’游博物館”啟動。隔著屏幕,網友們跟著6位知名專家,穿越濱州歷史,領略魯北文化。
在一樓特展廳,在市書協主席高景林、市美協主席李玉泉帶領下,大家參觀“巧手慧心 期冀永存”市博物館館藏書畫修復展。他們邊走邊講,解答提問、點評書畫,漫游濱州美術長廊。在濱州歷史文化陳列展廳,史志專家侯玉杰、濱州學院教授王鳳翔、市博副研究館員張卡帶領觀眾參觀。他們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將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說得躍然紙上。在三樓孫子文化展廳,濱州學院教授孫遠方帶領觀眾參觀了提升改造后的孫子展廳,結合展廳內容,將近些年對孫子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盤托出”。
活動中,網友很多有趣問題得到即時解答,如,為什么在濱州有一萬年前的麋鹿角化石、為什么濱州佛造像那么多?整場直播活動自9:30開始一直持續到10:40,觀看人數達27萬多人。
據悉,該館已制作完成松年書畫展、明清進士碑拓片展、濱州歷史文化陳列、孫子文化展和奇妙的海水生物世界等線上展覽,市博物館里的“好玩意兒”線上微展覽也正在加緊制作中。關注“濱州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就可以通過手機轉遍博物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