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5-29 15:03:05
齊魯網濱州5月29日訊 年均護送返鄉大約200人,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省份;護送里程大約12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三圈;這就是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工作,為流浪乞討人員尋找家的方向。
劉宏偉坐在火車站候車大廳長椅上,低著頭沉默不語,靜靜等待著即將開始的6個小時的回家之旅。而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劉瑛坐在旁邊,同他說著話。
“回家高興嗎?” “嗯。”
“你還記得你閨女叫啥名嗎?” “劉桃。”
“不叫劉珊珊啊?” “小名叫桃子。”
“你知道嗎,你出門的時候姑娘十來歲,現在都嫁人了,你都當姥爺了!”
這是2016年1月14日,濱州市救助管理站護送離家后流浪10年的劉宏偉回遼寧省沈陽市途中發生的對話。對于久未回去的家鄉,劉宏偉并沒有告訴工作人自己懷有怎樣的感情,但他一路緊盯窗外的舉動無疑表明了心跡。2015年12月11日,劉宏偉被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經過一個多月的休養,在一次回訪時,劉宏偉偶然寫下“十家子鎮那木土村”。工作人員經過反復查找、聯系,確認了他的身份:他本名叫劉宏偉,家住遼寧省阜新市十家子鎮那木土村。此時,劉宏偉已離家十年,年過七旬的父母一直盼他回家。當工作人員和劉宏偉到達沈陽北站時,劉宏偉的父親和弟弟早已等待多時。劉宏偉看到親人后,表現得特別興奮,喊著“爸爸!” “紅星!”,兄弟倆攬著肩膀又笑又叫,而父親劉福學在一旁老淚縱橫。
救助,意味著常人眼里的苦累臟臭,意味著寒冬送暖的頂風冒雪,意味著救助對象的猜疑打罵,意味著萬里送人還鄉的勞苦奔波。可是對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而言,意味著為流浪人員提供一頓熱飯、一床棉被、一份團圓。他們與受助人員一路相伴,駛向家的方向。
2016年2月13日,農歷正月初六,濱州市迎來大風雪。當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頂寒風、踩積雪開始了夜巡行動。此次巡查中,他們再次遇到了曾救助過的流浪人員王建明,當時王建明的褲子掉了,身邊還有一小堆垃圾,身上散發著異味,工作人員幫其穿好褲子,還給他買了食物,之后駕車奔波數十公里將其送回位于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里則街道西圈王村的家。
而在返回市區的路上,救助站工作人員又發現了一名流浪人員,并將其送往醫院。夜巡工作結束時,已是晚上23點。接連救助了兩名流浪人員,所有工作人員在疲憊之余卻滿是成就感。用他們的話說,夜巡時發現流浪人員的時候很多,但沒有發現情況的時候更多, “只有巡了,看了,確認了,才會心安”。
2013年12月22日,吳根被民警發現并送到救助管理站,因與人交流困難,市救助站遂將他送到代養機構。經過3年多地不斷治療和回訪,工作人員慢慢得知他叫“根”,閨女叫“延芳”。后來“根”說自己叫吳根,救助站立即查詢信息,發現河南省有線索。經確認,終于找到了吳根的閨女。2016年5月12日,工作人員護送吳根回河南。開往河南平頂山的列車前行,沿途的燈光閃爍璀璨,似乎能看到那一家一戶的團聚溫馨。吳根一路上很安靜,在臥鋪上平靜地躺著。當晚凌晨2點多,吳根起床去上廁所,劉飛鵬聽到動靜后,下床陪同。
5月13日早,一行人終于到達平頂山市救助站,吳根的女兒和妹妹早已等候在那里。見到吳根,倆人抱著他痛哭,這些年的擔心和煎熬都化作了淚水。這時,吳根的女兒吳延芳舉著錦旗,臉上掛著高興的淚珠,向著工作人員跪了下來,工作人員趕緊攙扶她起來。
救助工作就是這樣,一個人流浪在外,另一頭牽動的是一個家庭的心。不僅工作人員在找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家人其實也在找他。這樣“互聯網+”尋親、社會化尋親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大數據時代, “互聯網+”為各項工作創新突破提供了平臺,近年來,市救助管理站也依靠“互聯網+尋親”精準發力,通過微信、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新媒體手段,發布尋人信息,宣傳救助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管理。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新媒體龐大的用戶優勢和精準的地域推送,極大的提升了尋親的成功率和精準性。精神殘疾、智力殘疾以及老、幼、聾啞等受助人員,無法準確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那么可以返過頭來通過其家庭成員接收尋親信息角度去做。 “互聯網+尋親”就起到突破地域限制,實時更新,互聯互通的效果,便于尋親家庭查找走失的家人,幫助滯留受助人員早日回歸家庭。
無名氏86——朱世瓊,她說的方言讓人難以聽懂,但是被問到是否想回家時,她說,“想”!在接觸的流浪乞討人員中,有不少是外地人,方言土語可能一句也聽不懂,朱世瓊就是這樣的例子。對此市救助管理站一方面聯系在濱外地籍學生幫助回訪,另一方面聯系當地的志愿者聯合尋親。工作人員錄下朱世瓊的視頻音頻,發到各自的朋友圈、尋親微信群和寶貝回家網等平臺,尋求網友的幫助。這條尋親信息,迅速在媒體和網絡傳播發酵,經過半年時間,幾經周折,最終確定了無名氏86號的身份。
這次歷時6天時間,工作人員將護送朱世瓊回四川涼山,這不僅是一段距離2000多公里的路程,還是一段跨越21年的時間之旅。旅途的重點有人苦苦等待,有兄弟姐妹,有丈夫,還有此前她在路邊撿拾如今長大成人支撐整個家的養子、養女。
就是他們的工作,滿城找,找了送,南北東西。也許跟全國一樣,在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因精神、智力障礙等原因滯留救助管理機構的受助人員日益增多,有很大比例的滯留人員身患疾病。安置難,管理難,風險大,滯留人員成為各地救助管理機構的老大難。為此,市民政局根據民政部與公安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通過規范站外托養、建立落戶機制、協調相關部門,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做好長期滯留救助管理機構流浪乞討人員移交安置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安置工作流程,對確實無法查明身份的12名滯留人員全部安置到公辦福利機構,享受特困人員供養。
(來源:濱州市救助管理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