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傳媒網
2017-10-20 14:02:10
1972年,柴寶軍應征入伍,參與了基地早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第一顆試驗衛(wèi)星發(fā)射的當天,轉業(yè)回到了老家,在沾化物價局工作至退休。
>>>基地建設初期到西昌
說到參軍,柴寶軍很坦率地說,自己早就想當兵了,但因為年齡不夠一直沒實現愿望。“1972年剛剛滿十八周歲,就迫不及待地報名了,經過了嚴格的體檢,愿望實現了。”
那年的征兵軍種很多,有空軍地勤、水兵、陸戰(zhàn)隊、國防科工委,說起這些,柴寶軍如數家珍,
印象最深的還有那年冬天的冷,“那年的冬天特別冷,在沾化集合后,我們就坐著敞篷解放車到了博興,一百多里地,冷風只灌棉衣縫隙,凍得我們不輕,手腳冰涼,都凍麻木了。”
因為1971年的“913事件”,當年沒有征兵,而這次的征兵又相當的嚴格,是一次政治上的特政兵,沒人知道是為國防科工委招的航天兵,“咱們當時惠民地區(qū)的陽信、無棣、沾化、廣饒、桓臺、高青共有一千多人應征入伍,統一乘坐悶罐車出發(fā),車上還有牛糞,可能就是個拉貨的車。大家沒人嫌棄,能夠當兵是個很光榮的事兒。”
“當時很保密,接兵的也不和你說去哪里,中途也不讓下車,就跟著走吧。前后歷經一個星期才到達西昌,剛下車一看還不錯,燈光很亮,也有很多人迎接,可這里并不是終點,又讓上汽車,在山里的五七干校軍訓了三個多月。”
“吃不飽,正當年輕,飯量也大,農村來的孩子也能吃,饑餓時刻伴隨著我們。一天一斤半不夠吃,新兵連連長心疼我們這些年輕人,就時?;氐剿睦线B隊去,在炊事班里給我們包上一些涼饅頭來,緩解我們的饑餓。也就是跟著他,我知道了愛護自己的兵是一個指戰(zhàn)員必備的條件。”
>>>工程團里有個粗木排
訓練結束后,柴寶軍被分配到工兵團加工連,加工連主要從事基地建設所需的木材、鋼筋等建材的加工事宜。“有粗木排、細木排、鋼筋排,我在粗木排,先把整個圓木從火車上卸下來,之后運到排里用帶鋸加工,卸木頭很危險,加工木頭有時也容易受傷,但我們都是輕傷不下一線。”
1970年,國家決定建設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1972年的時候,這里的很多設施還是空白,“在那個年代,木頭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屋架、屋梁、檁條、腳手架等都是木頭,大框架起來,上面蒙上油氈,一個房屋就建成了,很簡陋,但能住人。”
柴寶軍說,“工程量很大,我們一年的工作量是三千多方木頭,加班加點是經常的事兒。整個基地就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建設大工地。那時的我們都積極爭取進步,爭先恐后,連隊一周一點名,把好人好事一個一個、一件一件地點名表揚,被點到名的心里樂開花,沒點名的感到很羞愧。”
在當時的西昌,航天兵們從事的是基礎的建設工作,打山洞、修公路、架橋梁、蓋房子、鋪水電等等,看起來和高大上的航天事業(yè)沒有絲毫的聯系,但正是這些最基礎的工作,才撐起了西昌這個目前對外開放中規(guī)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承攬衛(wèi)星發(fā)射任務最多、具備發(fā)射多型號衛(wèi)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發(fā)射場的名頭。
另外,因為地理環(huán)境,西昌的風很大,晚上很易著火,柴寶軍他們還多次幫助地方去救火,“山上著火了,我們就緊急集合去救,大家急行軍往山上爬,盡管沒有路,兩邊很可能就是懸崖,但當時大家什么都不管,也沒有絲毫的害怕,一路趕上去,沒有水,就靠手中的樹枝子去拍打火,滅了火,再摸索著下山,一夜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第一顆試驗衛(wèi)星發(fā)射當天轉業(yè)
新兵訓練期間,因為表現優(yōu)秀,柴寶軍被任命為團小組長,“團小組長要組織一些活動并時刻注意戰(zhàn)士的思想動態(tài),防止想家、置氣等情緒影響訓練和生活。軍營流傳的一句話是‘當兵的一大怪,兩個男人談戀愛’,就是談談心,搞好思想工作。”
這些新兵連學得的思想工作方法,直接影響到柴寶軍在部隊的帶兵經歷,“帶兵人關心愛護士兵,得到士兵的信任和擁戴,就能上下同心,這是部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因素。只有時時處處想著戰(zhàn)士,體貼戰(zhàn)士,為戰(zhàn)士著想,才能得到戰(zhàn)士的信任和尊重,思想動態(tài)解決不好,是要出大事兒的。”
說到思想政治工作,柴寶軍打開了話匣子,“我做排長時,排里43個人,每個人的情況都摸得很熟,家是哪里,家庭情況如何,都是倒背如流,對他們的思想也是很清楚。我們那個時候,三會一課制度堅持的很好,年終大會時,每個戰(zhàn)士都會毫不留情地給排里、連里提意見,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沒有任何的不舒服、不好意思和思想包袱,一起改進完善嘛,風氣很正!”
轉業(yè)回來的時候,離開基地那天正好是衛(wèi)星發(fā)射的日子,營長挽留他說看完發(fā)射再走,但柴寶軍說,大家都忙著發(fā)射,自己就不給基地添麻煩了,“盡管心中不舍,但我還是坐上了回家的火車,我說在新聞中聽大家的好消息吧。”
于是,這個在基地早期建設中默默奉獻的濱州兵,就坦坦蕩蕩地回到了家鄉(xiāng),“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我也很想親眼看到衛(wèi)星發(fā)射,但只要自己早年的建設為衛(wèi)星上天提供了基礎幫助,我也就很知足了,沒有啥遺憾的,現在也是,每當看到衛(wèi)星上天,我就會想到我們早先在西昌的崢嶸歲月,一輩子的記憶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