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7-25 18:04:07
齊魯網濱州7月25日訊 (記者 袁玉鵬 )在魯北平原,有一個名譽神州大地的鄉鎮——胡集鎮,因為800年歷史胡集書會,蜚聲海內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美麗富饒的魯北平原。在這個鎮的腹地,徒駭河的南側,有個村莊叫南王村,這是一個中小型的村莊,有165戶、628人,耕地878畝。這里,曾經因為種植香菇而被人們熟知。然而,時過境遷,因為種植技術落后、品種退化等原因,種植香菇大棚由原先鼎盛時期的100多個,沒落到只有5個。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5500元,只有全鎮平均數的一半,是名副其實的省級貧困村。2016年初經過精準識別共確定貧困戶50戶、貧困人口162人。截至2016年底,有33戶106人脫貧,目前還有17戶、56人尚未脫貧。
一、認清形勢,統一思想,明確發展方向
脫貧攻堅是中央制定的重大國策,必須要實事求是、不折不扣的落實,這是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的重要表現。然而“誰才是村里最需要幫扶的貧困戶”,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洪軍。2006年初,結合“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張洪軍召集村兩委、黨員,每人一票,投選出了村里50戶貧困戶。看著投票結果,張洪軍很滿意,認為很符合村里的的實際。然而一公示,就有群眾找上門來反映情況,認為不合理。張洪軍又召集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商議,決定實行全村大投票,每戶一張票,選出自己認可的50戶貧困戶,然后現場集中唱票、計票,當場公布,公示7天。看著自己選出的結果,群眾滿意了,村兩委通過了,張洪軍徹底把心放在了肚子里。
選出符合實際、群眾認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只是扶貧攻堅的開始。怎么樣才能讓這50戶貧困戶都精準脫貧,有穩定的、持續性的收入,成了張洪軍的又一個心病。看著曾經在香菇種植市場上叱咤風云的村莊沒落到省級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洪軍很是著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讓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僅是村兩委班子的愿望,更是全體黨員、全體群眾迫切以求的愿望。
2016年,省級貧困村扶貧專項資金30萬元撥付到了村集體的賬戶上。啟動資金有了,張洪軍有了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暢快,村兩委班子、黨員、群眾代表、貧困戶、群眾都興奮了。這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錢,也是村集體干事創業上項目、帶動帶領全村群眾勤勞致富的錢!在這種情況下,張洪軍及時地組織召開了村兩委會、黨員會,集中研究了扶貧項目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家的思想一致統一到重拾香菇大棚項目上來。認為無論地理位置、土壤氣候,還是種植傳統等方面,均適宜發展香菇種植項目,且村民種植香菇大棚已經有30多年歷史,有香菇種植的經驗和愿望,也符合保障扶貧專項資金安全、穩定貧困戶收入的要求和任務目標。
二、嚴格程序,高效推進,項目實現了當年受益
按照扶貧專項資金使用要求,村兩委成立了胡集鎮南王村扶貧開發項目領導小組和胡集鎮南王村扶貧開發項目監督小組,編制了《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南王村2016年度財政專項扶貧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方案》,在村內公示5天后,及時上報鎮扶貧辦、縣扶貧辦,很快就得到了準許建設的批復。
項目實行招投標和全程監督管理機制。由村項目領導小組與監督領導小組,招標和全程監督實施。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程序和項目領導小組的集中討論研究,最后由淄博七河生物科技公司承擔起了建設任務。經過到該公司實地查看調研,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關系,簽訂了南王村扶貧項目建設開發合作協議,七河生物科技公司要在承建香菇種大棚的同時,還要提供必要的、關鍵時期的種植技術和質量合格的菌棒菌種,以最小的付出,保障了項目的最大收益,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項目建設上,張洪軍嚴格要求保證質量,快速推進。大棚質量來不得半點馬虎,建設速度也不能有絲毫的耽擱,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講,時間就是收益,就是中央政策的落地。建設過程中,鎮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針對項目建設的技術規范要求,嚴格按標準施工,保證質量,保證工期,確保完全符合技術規程要求。在項目實施完成后,由鎮組織人員做了初驗,出具了初驗報告,然后報縣扶貧辦進行了驗收。
2016年6月,在張洪軍的領導下,南王村兩委利用財政專項扶貧項目資金30萬元,新建3個新型示范種植大棚。每個新建大棚占地總面積405平方米(其中大棚凈占地324平方米)。到2016年年底,每個大棚都完成了一個生產周期,生產鮮香菇1.75萬斤,每斤批發價格平均3元,實現收入5.25萬元。扣除物料及用工費用,每個大棚凈收入1萬元。此外,3個大棚還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360個工,每個工報酬60元,全村貧困戶僅務工報酬就有2.16萬元。
眼看著香菇長勢好、效益高、市場前景好,張洪軍又想到了好辦法——“化緣”。他找到了當時村里的村“第一書記”和派出單位負責人,軟泡硬磨,化來了15萬元。然后又找到胡集鎮政府,以解決發展香菇大棚資金不足為由,借了12萬元,新建了3個同樣標準的大棚。這樣,南王村香菇扶貧項目實際投入資金57萬元,6個新型示范種植大棚,年效益漲了一倍。截止今年5月初,南王村香菇大棚實現純收益4萬元。6月初,南王村兩委給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收益分紅,人均120元。
三、穩中求進,建設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香菇“旗艦”
穩定的收益,良好的市場,激發了張洪軍和南王村兩委班子做大做強香菇大棚的信心和決心。2017年,張洪軍和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群眾代表、貧困戶代表商議,決定利用2017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上馬二期工程,同時積極爭取市派第一書記及派出單位的大力支持,抓住淄博市張店區傅家鎮宋家村結對幫扶的機遇,擬投資60萬元再建6個高標準香菇大棚,投資30萬元建設冷庫1座,擴大項目規模,提升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同時,村兩委還將充分發揮香菇扶貧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領全村群眾甚至周邊村走香菇種植的致富路,再鑄香菇產業新輝煌。今年6月14日省扶貧辦副主任張妍華、6月19日省扶貧辦副主任邵國君蒞臨南王村調研時,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認可了南王村的做法。
在張洪軍的帶領下,南王村兩委聚焦精準扶貧,致力脫貧攻堅,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確保剩余的1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已脫貧的33戶不再返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