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北晚報
2017-03-28 10:27:03
從今年3月初開始,濱州黃河大橋正式啟用限速、違法調頭、逆行電子抓拍系統。“系統啟用近一個月時間,橋面擁堵、事故多發狀況明顯好轉。就拿交通事故來說,之前橋面上平均每天發生事故五起左右,現在一天平均下來到不了一起。”濱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新大隊大隊長趙昌耀說。
航拍黃河大橋,汽車在橋上緩慢有序的行駛,無壓車現象 晚報記者 徐志強 攝
客觀:黃河大橋每天通行汽車3萬輛 車流總長度比濱州到濟南距離還要長
市民劉偉在高新區工作,每天早晚都要往返市區,濱州黃河大橋的3公里是他最頭疼的路段:“沒有交通事故還好些,要是遇到發生事故,有時半個小時都過不了橋。為了不耽誤上班,我只能提前一個小時出門。”
濱州(北鎮)黃河大橋始建于1972年,只有兩個行車道,至今已使用45年。近幾年隨著濱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空間向南拓展的速度加快,城市交通出行總量、出行距離持續增長,全市機動車和駕駛人保有量呈現“井噴式”增長。
黃河大橋建設之初,設計交通流量為每天4000輛汽車,這個數字已遠遠跟不上當前形勢的發展,尤其是自魯M車輛免費通行以來,大橋日車流量達3萬余輛,是設計流量的近8倍。
“每天3萬輛汽車在大橋通行,每個車道平均1.5萬輛,如果每輛車長度按5米計算,每輛車前后分別有5米的安全距離,這樣算起來每條車道上車輛的總長度就是150公里,比濱州到濟南的距離都要長。”趙昌耀說。
機動車和駕駛人增幅大與道路通車里程增幅小的矛盾日益凸顯,交通配套設施不完善與疏堵保暢的矛盾日益突出,車流量巨大的黃河大橋高峰時段常發生擁堵。
大橋上設置了限速40的標識 晚報記者 徐志強 攝
主觀:超速、搶行、逆行致事故多發 發生事故后不及時撤離直接造成擁堵
除去設計通行能力差、車流量猛增等客觀因素外,部分駕駛員超速、搶行、逆行、隨意超車、開車打手機等不文明駕駛和交通違法行為造成黃河大橋橋面交通事故多發,直接導致了橋面擁堵。
家住高新區小營辦事處的紀先生從事物流行業,有時每天數次往返于黃河大橋, “之前沒安裝測速點的時候,其實也看到了橋上限速40公里的警示牌,可大家為了趕時間,開車時速基本都在七八十公里,有時感覺前面車開得慢,一腳油門就超過去,但黃河大橋只有兩車道,只要超車肯定就是逆行,很容易造成事故。”紀先生說,“特別是早晚下班交通高峰期,橋面上摩托車、電動車、三輪車、汽車混雜在一起,車速又都挺快,只要發生事故,那就會堵成‘一鍋粥’。”
“大橋上發生的事故,大多是輕微刮擦,基本都適用輕微事故快賠,只要雙方車主協商后拍照報保險公司就可以離開現場。但很多車主并不這樣,不管事故大小,下車第一件事就是互相埋怨,再打110,再找保險公司,一套流程下來,最快也得10分鐘左右。這10分鐘會直接導致大規模的交通堵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新大隊副大隊長霍曉輝說,“我們做過統計,在橋面發生的事故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車速過快造成的追尾。”
舉措:橋面巡邏、三級分流、巡勘一體 只為橋面暢通和減少事故發
行車速度雖然緩慢,但沒有任何壓車現象,下班高峰期也是如此 晚報記者 徐志強 攝
效果:事故從每天四五起降至不到一起 呼吁開車多一些文明少一些任性
雖然做了大量工作,橋面的交通狀況也有所好轉,但高新區交警大隊感覺離人們的預期還是有差距。
自今年2月份以來,高新區交警大隊經廣泛調研,也征求廣大群眾意見,在橋面安裝了監控設施,橋面限速40公里,對違法調頭、逆行、貨車違反禁令標示指志等違法行為進行抓拍。
盡管橋面行駛較之前緩慢,但是事故發生率明顯下降,“原來每天下來平均都在5起左右,多的時候能到10多起,但這個月到現在總共發生了10多起,平均每天不到1起。”霍曉輝說。
“其實黃河大橋只有3公里的距離,跑完全程時速40公里和時速80公里根本差不了幾分鐘,但效果是直接不一樣的。”趙昌耀說。
“現在在橋上我時速都在40公里以下,心里沒有了之前的緊張,更重要的是沒有再遇到過因事故造成的堵車現象,路況明顯暢通了不少。盡管可能通過大橋的時間有所延長,可不堵車、行車安全,道路通暢了也就是節省了時間。”劉偉說。
“我們還想通過媒體呼吁一點:現在路上有不少‘路怒族’,將個人不良情緒發泄在駕車過程中,我們衷心希望開車多一些文明少一些任性,只有每個人的行為文明了,社會才會多一些禮讓謙和,少一分擁擠。”趙昌耀說。
黃河大橋在制高點新安裝的視頻監控抓拍設備可以俯瞰大橋全景,以方便隨時采取分流措施
記者 張衛建 馬光濤 通訊員 宣燕軍 管林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