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9月22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社會治理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博興縣博昌街道黨工委書記崔建凱出席發布會,介紹博昌街道社會治理工作的典型經驗做法,并回答記者提問。
崔建凱介紹,之所以選擇激活社會組織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是由社會治理的時代要求和博昌街道的轄區實際所決定的。首先,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應該是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瞄準的是如何一線化解社會矛盾,如何滿足多樣群眾多元化需求,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平安穩定,而社會組織正好可以利用服務實現這些目標。其次,博昌街道地處博興縣城中心腹地,轄區9個城市社區服務著近8萬居民,多元化的訴求和潛在矛盾隱患對我們提出了新挑戰,加之基層事務越來越繁瑣復雜,僅靠大包大攬的傳統行政手段已無所適從,這些都倒逼我們必須要進行治理轉型升級。前期,我們一直進行社會治理路徑的探索,從“一縱一橫一環”模式到“五力共建”模式,這其中共性的一環就是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再次,博昌街道社會組織孵化工作有著堅實的基礎,2016年街道就打造了博興縣首家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今年又投資20余萬元進行了硬件提升,已孵化培育各類社會組織50余家,其中30余家已出殼服務社會,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與傳統的行政治理和網格治理相較,最大的區別在于不是簡單的走訪慰問和物質幫助,而是以居民需求作為切入點,用專業服務來消除隱患,這其中既有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普惠型服務,更有面向鰥寡孤獨、貧困殘疾等特殊人群提供的專業社工服務,真正可以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需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比如:我們定期組織計生特殊家庭走出家門開展團體活動,釋放壓力、舒緩心結,并在2021年帶領他們走進北京、放歌長城,重燃生活熱情。同時,社會組織不是各自為戰,而是與街道中心工作、社區品牌緊密結合,由社區和中心謀劃活動,社會組織進點開展。比如:緊貼“慈孝新城”品牌,在新城社區打造“壹朵兒童健康成長中心”,開展免費教學活動100余場,參與2900余人次,有效解決了“上班族”父母后顧之憂。截至目前,社會組織聯合社區年均開展活動200余場,參與和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還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可以實現借力發展、裂變發展和持續發展。一方面,街道打造專家學者、專職社工、專業團隊“三專人才體系”,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11名專家學者定期為社會組織開展培訓,提升治理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將中心打造成為各領域資金支持的洼地,街道每年投入10余萬元購買社會服務,10萬元開展公益創投,爭取項目專項資金20余萬元、企業資金6萬元用于開展社會治理和服務。并聯合126名社會愛心人士,眾籌103萬元,成立全省首家社會企業-“素時光”餐飲項目,以“吃飯也是做公益”為理念,以“永不分紅、永不退股、盈利公益”為約定,將經營所得利潤除去平臺運營,全部用于支持孤老、貧困、殘障、助學等公益慈善事業,實現了社會組織由“他人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也助力社會治理長遠發展、久久為功。
下一步,博昌街道將進一步加大專職社工、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序時推進社工站、未成年人保護站、心理服務站、社區工作者培訓基地建設,制定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標準,培育壯大多領域社區自組織,開啟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新篇章。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