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9-05-22 09:50:05
為全力做好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切實維護廣大未成年人,尤其是孤棄兒童、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濱州市民政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則,織密筑牢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立體網絡,構建起“四級體系+三道防線+三股力量”這一“4+3+3”工作模式,努力打通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最后一公里”。
創新實踐未成年人社會保護“4+3+3”模式,推進我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體系化、制度化、社會化
近年來,濱州市民政局不斷加大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起覆蓋孤棄兒童、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政策體系,在全國創造性開展困境殘疾兒童免費替代養護活動,并建立起濱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得到了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由于未成年人社會保護涉及的內容復雜,統籌協調難度大,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上的一些問題。為了抓住制約我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的“牛鼻子”,市民政局經過多次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總結提煉,發現我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主要存在各級權責職能不清晰、工作任務重點不突出,兜底保障措施缺少差異化、分類施策目標難落實,關愛保護服務隊伍專業水平不高、力量薄弱單一等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和短板,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建立覆蓋各級、保障有效的實施機構,市民政局近年來積極探索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創新實踐未成年人社會保護“4+3+3”模式,以“四級體系”保障,“三道防線”兜底,“三股力量”注入,全面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體系化、制度化、社會化。
“四級體系”旨在實現有系統、有機構、有陣地、有人員“四有”目標
所謂“四級體系”保障,即按照市委、市政府《濱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總體部署,構建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一平臺、一中心、一基地、一聯絡員”四級關愛保護體系。
其中,“一平臺”即依托山東省未成年人關愛保護信息平臺,將全市所有4525名農村留守兒童和6778名困境兒童的信息全部錄入信息平臺,實現實時監護、動態管理;“一中心”即在全市每個縣市區打造一處縣級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實現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全市全覆蓋;“一基地”即在鄉鎮(街道)和村居、社區積極開展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工作,每個試點單位均按照規定面積、標準建成一處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基地,并經常性開展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全市共將投入300余萬元,建成110處保護基地。“一聯絡員”即每個村(居)配備一名兒童關愛聯絡員,實現與農村留守兒童面對面、心貼心的關愛保護。
“建設‘四級體系’的主旨在于實現‘四有’——數據信息有系統、職能落實有機構、關愛服務有陣地、兒童身邊有人員。”市民政局局長張金梅說,“最終形成各司其職、重點突出、四級聯動、互為補充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四級體系。”
筑牢“三道兜底防線”,拓展了困境兒童保障的厚度和廣度
目前,我市共有孤棄兒童529人、困境兒童6778人、農村留守兒童4525人。而市民政局兜底保障困境兒童“三道防線”的第一道,就是“簽訂一份責任狀,確保每一名困境兒童有人照料”。對監護能力不足和無監護能力的家庭,全面強化政府的兜底保障職責,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街辦(鄉鎮)人民政府與村(居)、社區簽訂責任狀,明確兒童保護專干、兒童關愛聯絡員職責,將各類困境兒童分解、包保到人,實行每月一次家訪、每周一次通話的定期聯系制度,確保兒童有困難隨時聯系、及時解決。
第二道防線是設立慈善救助基金。實際工作中存在一些家庭貧困、健康困境(患病、殘疾)兒童,處境困難卻不符合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及困境兒童生活保障政策。為保障這部分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我市從困難家庭救助基金中每年列支50萬元進行救助。下一步,還將通過定向募捐、網絡募捐等多種方式公開募集社會資金,設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慈善救助專項基金,重點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家庭的兒童,患大病或罕見病以及遭遇其他特殊情況的困境兒童,實施臨時救助、醫療救助。
除此之外,在2015年起,濱州市兒童福利院便在全國創造性開展困難家庭殘疾兒童政府免費替代養護活動,利用專業優勢全面落實代養兒童“養治教康”待遇。迄今累計代養27人,投入資金200余萬元,代養家庭反饋好評率達到100%。
“三道防線”相互補充,豐富了困境兒童保障的厚度,也擴展了救助范圍的廣度。
“三股社會力量”注入,營造出全社會共同關愛困境兒童的良好氛圍
兒童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工作,單靠政府部門的力量,還遠遠達不到效果,存在專業社工人才缺乏,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基層兒童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時間、精力有限;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資金不足,政府購買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而要破解這一系列難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為此,濱州市民政局積極調度社會力量,逐漸形成了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三種模式”。一方面是“專業社工”進駐,即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引進專業社工機構開展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模式。濱城區已經形成了“小桔燈”特色品牌。
另一種模式是在社會上招募“愛心媽媽”,與孩子們進行結對幫扶的工作模式。在過去14年里,鄒平市“愛心媽媽”志愿服務團隊通過結對幫扶、志愿陪讀、心理疏導、關愛陪伴等形式,先后幫助了300多名困境兒童,其中12名孩子考入大學;博興縣民政局為每名孤兒、困境兒童招募一名“愛心媽媽”,利用“六一”、暑假等關鍵時間節點,定期組織開展關愛保護活動,幫助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此外,市民政部門還與慈善組織聯合,借助慈善義工的獨特優勢來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這也形成了一種模式。如無棣縣積極發動慈善義工力量,不定期在社區、村居舉行關愛保護未成年人活動,大大緩解了基層兒童工作隊伍薄弱的困境,成為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重要補充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