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9-05-13 11:02:05
開欄的話: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多年來,全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線,扎實做好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科學普及工作,為全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踐行“創新之策”,建設“富強濱州”,科技工作者當仁不讓。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濱州市科協、濱州日報社聯合推出“凝聚科技力量 建設富強濱州——全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風采錄”欄目,選取來自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學校、醫院、農業等各個領域科技崗位一線的優秀代表,講述他們立足本職、敢于爭先、不斷創新、砥礪前行的故事,以此進一步凝聚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全力服務濱州高質量發展。
我市所處的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比較脆弱,面臨植被退化、濕地退化、土壤退化等急需解決的難題。我市科技工作者一代接著一代進行研究、改良,并不斷取得進步。孫景寬就是其中的代表。
多年來,孫景寬緊密結合濱州實際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十多年的團隊建設和方向凝煉,先后確定了植被生態恢復、濕地生態恢復、土壤生態恢復三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貝殼堤與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植被生態恢復、沾化生活廢水濕地生態處理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孫景寬,博士,濱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在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F為山東省生態學會理事、山東省植物生理學會理事,濱州學院校級學科帶頭人、濱州學院一流學科建設學術帶頭人,先后獲評濱州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濱州學院優秀科技工作者。
孫景寬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濕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黃河三角洲貝殼堤濕地不同類型鹽生植物水分利用機制研究”。該項目運用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揭示了不同類型鹽生植物的水分利用過程和養分內穩態調控機制,豐富了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濕地植物的“鹽-水-肥”關系理論,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濕地植被恢復提供理論依據。
孫景寬說,這一技術就是將土壤中幾種關鍵元素作為追蹤對象,通過變換水、空氣、鹽分等因素,觀察關鍵元素的變化,進而確定生態修復的方案。
目前,這一研究工作有利于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系統的生態恢復,提升了區域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促進了區域生態農業、生態漁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的健康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十余年深耕,讓孫景寬在科學成果方面有了很多收獲。目前,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高等學校科研發展計劃項目等項目7項。參加完成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8項。
近年來,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錄20篇,參編著作4部。先后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市獎項2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科研成果的取得,來自勤奮刻苦的工作。無論寒冬還是酷暑,孫景寬都帶領團隊在我市沿海進行野外植被調查和土壤取樣,然后回到實驗室進行樣品處理和分析。由于他承擔大量的教學及管理工作,每天晚上到實驗室加班做科研對他來講是家常便飯,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晚上、周末、寒暑假完成的,有時候大年初一就到實驗室撰寫科研項目申請材料。有時候學校門衛跟他開玩笑地說,“孫老師不過年嗎,初一就來上班了?”
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他積極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訓練,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指導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2項。近三年,指導本科生考取研究生錄取率達85.7%,指導本科畢業論文17人,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聯合培養研究生6名。
除去科研,他還承擔濱州學院植物學、生態學、園林生態學、環境生物技術、生物學基礎實驗、生態學綜合實驗等專業課程,每年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近三年教學質量評價全部為優秀。主持完成校級教學研究項目1項,參加完成校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1項,獲教學成果獎1項,發表教研論文1項,出版教材1部。
多年來,孫景寬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服務了濱州經濟社會發展。他依托主持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與海洋漁業部門先后開展了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植被恢復、黃河三角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與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鹽堿地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研究。
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幾十年的堅守和耕耘。孫景寬說,這就像生態系統修復一樣,改良貧瘠土壤需經過經年累月的努力,才能長出飽滿的果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