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31日訊 “采摘的時候,一定要輕輕地取下,不要損壞菌棒上面的菌絲……”近日,濱州市濱城區秦皇臺鄉鑫隆新村單家寺西街試種的金耳菌菇喜獲豐收,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強不停地叮囑著。
“真沒想到我們首次試種就成功了,這一茬的長勢和品質都很好?!笨粗馉N燦的“黃金花”,王國強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
走進菌菇智能種植大棚,空氣中彌漫著乳白色的水蒸氣,一排排架子上整齊地碼放著白色的菌包,一朵朵黃色的“小花”緊緊附著在上面,猶如花菜,晶瑩剔透,煞是喜人。湊近一聞,淡淡的菌香撲面而來。
金耳,被稱為“菌中黃金”,又名“金黃銀耳”“黃耳”,原產于西藏、云南一帶高海拔山區,種植周期短,產量高,膠質細嫩,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種食、藥兼用菌,市場前景廣闊,是名副其實的“金疙瘩”。
王國強算了一筆賬,這次試種的大棚有6000個菌包,預計可以采摘4000余斤,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鮮菇每斤可以賣到30元左右,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約12萬元,與普通食用菌相比,效益相當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棚使用中央物聯控制系統,通過數據交互,智能感知環境、氣象數據,能自動調節生長所需的光照、水肥、二氧化碳及溫濕度等多種信息技術,擺脫過去傳統露天的季節性種植,為金耳生長提供優良穩定的環境。
“整個生長過程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管理,只要設定好適宜菌菇生長的參數,根據外界的條件,系統會自動進行調整,既節省了管理成本,又保證了菌菇的生長環境?!蓖鯂鴱娬f。
金耳菌試種既是秦皇臺鄉大力發展的產業、探索鄉村振興道路的一個大膽嘗試,也是該鄉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全力實施光養結合光伏發電產業項目,大力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探索鄉村振興道路的一個“縮影”。
據秦皇臺鄉黨委書記張碩介紹,該項目主要得益于上級扶持資金支持,于2023年7月建設完成,采用“上光下養”立體模式,實現了“一次輸血”向“長效造血”的轉變。預計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帶動全鄉9個行政村實現村集體增收5萬元左右。
近年來,秦皇臺鄉始終堅持以產業促發展的思路,結合資源和產業優勢,將特色食用菌種植作為全鄉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進行培育,通過“黨建引領+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推動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當地實際,逐步增加食用菌種植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探索穩固長效的發展新路子,讓食用菌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睆埓T表示。
如今,小小的菌菇,已成為秦皇臺鄉一張響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