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4日訊 11月14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身邊的變化--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提升”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民政局專場。邀請濱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田洪健,濱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紅雨,濱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曉紅,濱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瑞,介紹濱州市民政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張瑞介紹,2023年,濱州市民政局聚焦兜底保障,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將濱州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健全制度機制,打造社會救助新引擎。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提高九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城鄉低保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01元、789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320元、1035元,機構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和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達到2503元、2002元和1639元,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擴大兜底保障范圍。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7.4萬人、特困人員1.4萬人、低保邊緣人口1.1萬人、孤困兒童1939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打造市縣兩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8處,鄉鎮(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站91處,社區和村(居)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點3481處,實現四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全覆蓋。
擴大服務供給,滿足困難群眾新需求。著力打造“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根據困難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提供分層次、差異化的精準救助。梳理40余項政府救助政策,形成“政策清單”;整合20余項社會服務項目形成“服務清單”;按照困難群眾需求,形成服務“幸福清單”。實施“暖心照護”提升工程,規范服務提質量,規范流程提效率,規范標準提滿意,為全市1.2萬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助餐、助醫、助潔等服務。打造“賽兒”“仙女”等照護服務品牌,推行清單化、點餐式服務,滿足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多樣性服務需求。
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社會救助新格局。以爭創全省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實驗區為抓手,深化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扎實開展社會救助品牌創建,構建起以濱州市“濱易助”為主品牌,以“F享無棣”等8個縣(市、區)救助品牌為子品牌的救助品牌矩陣,引領社會救助工作由“兜底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在惠民縣試點“一路生花”低收入人口賦能項目,幫助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低保對象參加生產勞動和公益事業,激發正能量,樹立新風尚。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社會救助二維碼村(社區)全覆蓋。指導縣(市、區)開發“誠救你”“就是你”等微信小程序,實現社會救助從“群眾跑路”到“數據跑腿”的轉變。
強化資源鏈接,激活慈善銜接新動能。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引導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救助,提高社會救助工作質效。扎實開展“情暖夕陽”經濟困難老年人關愛項目,資助經濟困難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或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鏈接慈善資源推出“士平勵志計劃”項目,向全市招收低保、特困等困難初中應屆畢業生,提供每年1萬元助學金,幫扶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完成高中學業。成立全省第一支“安心紓困”慈善基金,對因大病、突發意外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最高給與50萬元救助。引入海燕社工、榮心社工等社會組織開展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在全國率先創立“一米陽光”慈善項目,推出愛心管家、惠民醫保、孝善食堂等9個子項目,2023年定向募集資金3668萬元,形成了政府保基本、慈善提質效的良好局面。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濱州市民政局將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兜住、兜牢、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讓困難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