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8日訊 11月8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身邊的變化--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提升”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生態環境局專場。邀請濱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景軍,濱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高峰,濱州市生態環境服務中心副主任袁東,濱州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四級調研員馮國剛,介紹濱州市生態環境局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王景軍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把改善人民群眾居住環境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全面推進“12158”民生實事落地落實,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聚焦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讓群眾獲得感更強。
濱州市錨定環境品質更美目標,抓細抓實“12158”民生實事工程,積極擦亮生態文明“金字招牌”,有效繁榮生態文化,全面提升公眾生態素養,持續筑牢高質量發展生態屏障。
狠抓“12158”民生實事工程,4項主要任務均超序時完成。助力鄉村生態振興,115個村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部開工建設,截至目前,40個村莊已完工。138處農村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實現動態清零。保障群眾安靜生活環境,黃河小區等16個城市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項目已全部完成安裝。實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分級管控,對39家重點行業企業進行績效分級管控,鼓勵企業提標升級,擴大A、B級及引領性企業數量,實現對企業的科學管控、精準服務。持續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市控及以上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加強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10月28日--29日,第十一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在濟南召開,市生態環境局應邀在數字生態文明論壇做經驗交流發言。會議期間,為第四批省級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單位進行授牌。濱州市無棣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鄒平市西董街道榮獲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截至目前,濱州市已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惠民縣)、2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沾化區、無棣縣)、3個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濱城區、博興縣、鄒平市西董街道辦事處)。
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提升群眾生態文明素養。策劃制作了《環保為民在行動》欄目51期,《揚塵曝光臺》小視頻93個,通過正面宣傳、反面曝光,助推群眾身邊環境問題有效改善;高規格選樹省級第五批齊魯生態環保小衛士55名,成功舉辦2023年齊魯生態環保小衛士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濱州站)--生態趣味運動會;高水平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截至10月底,全市8家環保設施單位共開放42次,接待了1900余人次。
聚焦污染防治攻堅,讓群眾幸福感更足。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征程上,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氣”質不斷提升。聚焦大氣質量改善目標,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遏制反彈十大專項行動,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3大攻堅戰,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協同管控,實現PM2.5與臭氧“雙控雙減”。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快速聯動機制,依托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問題快速交辦整改,共處置各類大氣污染問題2000余個。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重污染天氣績效評級,完成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修訂。每日會商分析研判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壓實屬地責任、行業主管責任、部門監督責任;對重點區域開展不間斷包保幫扶,問題整改不過夜。截至9月底,全市PM2.5實現38微克/立方米,優良率實現53.1%,綜合指數實現4.55,分別較第一季度改善25.4、11.7、26.2個百分點,“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已成常態。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水質持續改善。按照“鞏固、托底、提升”的思路,確保7個國控斷面保持“優Ⅲ”水質;深入開展水和海洋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確保水環境穩定達標并持續改善,治水攻堅保持全省前列。強化對重點流域沿線污水處理廠、涉氮直排企業的監督檢查,不定期開展飛行監測和徒步摸排,加密監測重點污染源,督促改進工藝,進一步降低外排水總氮濃度。實施“凈灘2023”專項行動,組織排查整治岸線岸灘垃圾和污水直排問題,維護126.44公里海岸線岸灘清潔。截至9月底,國省控優良水體比例保持63.6%,國省控斷面全部“消Ⅴ”;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不斷刷新歷史最好水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重回身邊。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守牢安全底線。持續鞏固提升土壤治理,評審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157個,更新確定132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100%覆蓋,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群眾人居環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實守護。
聚焦環境監管模式,讓企業發展環境更優。
濱州市生態環境系統集聚環境要素,緊扣企業發展需求,積極創新執法監管新模式,推行“執法+服務”,以智慧監管實現“良治”,以靶向監管實現“精治”,以柔性監管實現“護航”,生態環境執法效能持續提升。
全流程服務助力企業家成就夢想。主動靠前,收集夢想。深入開展“綠色護航·2023 助夢行動”,將支持服務與企業需求充分融合,對重點企業上門提供環保政策和技術指導幫扶,現場收集企業家生態環境領域夢想,推動企業開展污染物排放深度治理,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精準幫扶,追逐夢想。發揮中央生態環境資金、山東省生態環境污染防治資金項目儲備庫的保障作用,積極向企業宣講相關政策,對符合條件且有意向的企業,組織專人全程跟蹤幫扶,解決企業治污技術難題。改革創新,助力夢想。作為全國首批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試點城市之一,濱州市深度探索環評報告表與排污許可簡化管理的“并聯審批”模式,推行“1+N”排污許可執法檢查清單,辦理時限由串聯40個工作日壓減至并聯20個工作日,經驗做法被生態環境部推廣。跟蹤服務,成就夢想。投入上級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 7391.5 萬元,幫助京博石化、億利新材料等 9家企業開展涉及 VOC治理、焦化超低排放改造等項目,有效促進企業治污技術升級和污染物減排。
不斷加大柔性執法和幫扶執法力度。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生態環境執法。綜合運用聯合執法、交叉執法等方式,重點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突出問題。全面開展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幫扶行動,一次檢查納入多項任務,精簡檢查頻次,實現進一次門、辦多項事,不斷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大力推行包容審慎差異化監管。實施“正面清單”制度,動態篩選142家守法經營、信用良好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實現守信者無事不擾。不斷提高非現場執法手段使用率。用好智慧平臺、在線監測、用電監控等科技信息化手段,實現2023年非現場執法比例提高20%。柔性施行輕微違法行為“免罰”制度。列明16類“免罰”情形,對企業“無心之失”且未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予以“容錯”,充分展現執法溫度,減輕企業經濟負擔,助力企業生存發展。
持續加強環境安全風險防范。時刻繃緊環境安全這根弦,配齊應急人員。加強市縣兩級環境安全應急隊伍建設,全市共配備30余名環境安全應急管理工作專職人員,實現定人、定崗、定責,確保環境安全工作無空擋、無縫隙。細化任務分工。印發《全市環境風險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年行動方案》,緊盯167家較大、重大風險源,39家重點核技術利用單位,7個化工產業園,開展安全生產專項督導檢查,指導各縣(市、區)積極推進隱患排查整治,形成點、線、面全方位管控。組織隱患排查。聚焦生態環境領域安全檢查,深挖環境風險隱患,形成詳細臺賬清單。每年列支安全檢查專項經費,聘請專家開展檢查。今年以來,全市共排查企業2000余家,發現并整改問題隱患1425個,形成“排查、治理、核實、銷號”的閉環模式。
聚焦環境信訪問題整改,讓群眾急難愁盼更少。
近年來,濱州市生態環境局聚焦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保護類的“愁事”和“煩心事”,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上心事”,著力提升信訪承辦效能,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生態環境類信訪連續三年下降。今年以來積極穩妥受理群眾信訪952件次,按時辦結率100%,并對已辦結的信訪案件實行回訪,截至目前已回訪492件,群眾滿意率為100%。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工作,今年以來累計發放舉報獎勵32.05萬元,精準打擊各類敏感環境信訪問題,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環境問題。開展了“群眾身邊事問題化解”百日攻堅行動,梳理了395件群眾敏感和重復舉報信訪件,全部細化分解至各縣(市)區開展回頭看,確保舉報問題真整改,群眾真滿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下一步,濱州市生態環境系統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持續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提升工作,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的標準推動污染防治向縱深發展,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用生態環境“高顏值”成就生活“高品質”,加快建設品質濱州,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