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5日訊 3月24日,“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干2023,奮勇爭先向前”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專場。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張程鵬就2023年“亮目標”工作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委員、濱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現代技術研究院院長、新聞發言人劉健主持發布會。
據了解,航天育種是利用太空輻射、真空、微重力等原理進行種子誘變育種的方法,是實現種質創新的科技“捷徑”。近年來,該園區自主培育了20份(共600粒)高產多抗玉米種質,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歷經3個月太空輻射誘變,成功回收落地園區,已歷經一代擴繁。該園區將傳統的種子選育技術與航天相結合,搭上了航天育種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引種大豆、辣椒、水稻、丹參、高粱等航天高代育種材料218份,在76個組別航天高代大豆試種中,篩選出了14個耐鹽堿品系,“天洲2號”航天大豆品種參加省區試,航天育種項目入選2022年“創新濱州我擔當”優秀案例。
張程鵬介紹說,2023年,園區將實施“助力鄉村振興、對標黃河戰略和落實民生實事”3項重大任務,重點開展5項工作和19大項目,力爭知識產權新增2-4項,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7項,入園企業新增2-3家。一是深化鹽堿地綜合利用,助力突破種源瓶頸,重點在雜交小麥、航天大豆、藜麥、中草藥等耐鹽堿種質上發力。二是強化科創平臺建設,提升孵化能效。重點做好雜交小麥試驗站、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擴繁基地、黃河流域鹽堿地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5個平臺搭建和使用工作。三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品價值。持續深化彩色小麥深加工、中草藥微生物發酵等項目建設運營,并持續開展良種、規模化種養及農旅休閑領域招商引資。四是探索綠色循環模式,打造低碳園區。開展“原土+原水”試驗,打造鹽堿土壤改良示范基地。持續推廣“冬棗-羊肚菌”“藜麥-大豆”等復合種植方式。五是實施成果轉化行動,加強科技推廣。承接好國家重點科研成果轉化,開發冬棗專用肥,著力推進實現農技下鄉、技術培訓、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活動。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