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9日訊 在農業大省山東、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緯37°谷物種植黃金地帶,坐落著這樣一家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它從培育一顆麥種開始,“種”出了一條完整的綠色循環小麥產業鏈;以“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發展理念探索一粒小麥的“無限可能”,在堅守、創新中把優質的食品從農田端到餐桌;將農民吸納為“致富合伙人”,以農業產業化賦能鄉村振興。它就是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研發“好種子”,種出“好麥子”
“我們是具有自主育種能力的小麥加工企業。”認識中裕食品 ,就從其響亮自信的開場白開始。
為了“打好種業翻身仗”, 中裕食品從建廠伊始就重視種子研發,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專注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培育與推廣,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目前,已自主繁育出適應黃河三角洲地區種植的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12個。其中,“裕田麥119”“裕田麥126”兩個品種在當地種植面積超90%,每年節約原料成本5億元。
“好種子”長成“好麥子”,種植是關鍵。“向源頭要質量”,中裕食品發展訂單種植,創建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合作模式。同時,向合作農戶推廣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并對訂單基地實行生態選擇與控制優化,保證訂單優質小麥生產達到無公害和綠色食品標準,實現了小麥生產的標準化、集約化,保證了上游優質麥原料自給、質量穩定。
目前,中裕食品已建立良種繁育基地6.5萬畝,訂單種植發展到200萬畝以上,“良種+良田+良技”,有力提升了產出效益,豐實了企業發展的“倉廩”。
“從土地到土地”,“鏈”上綠色循環發展
“一粒小麥”能創造多少種可能?濱州黃河三角洲小麥產業館給出的答案令人驚訝。面粉、掛面、谷朊粉、酒精、蛋白肽、無公害蔬菜、豬肉……展館中琳瑯滿目的產品竟都與小麥有關。
“在中裕,一粒小麥能變成10大類500多種產品。”講解員的講述揭開了中裕食品“三產融合、綠色循環”小麥產業鏈的面紗。
將小麥深加工酒精生產線的副產物液體酒糟“變廢為寶”,中裕食品研發出了營養均衡的液態純糧飼料,供應生豬養殖,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結合生豬養殖糞污處理,通過厭氧發酵生產出清潔能源沼氣進行熱電聯產,年發電2350萬千瓦時,實現產值1880萬元;沼渣、沼液加工成液態或固態有機肥,循環利用到優質麥生產……
“通過創新再造工藝流程,將種植、加工、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融合,互為源頭、互為終端,真正實現了小麥全產業鏈‘從土地到土地’‘從基地到餐桌’的閉合式循環。”中裕食品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付蕊介紹。
經歷綠色循環發展之旅,小麥“身價”倍增:普通企業加工一噸小麥,產值約3700元;在中裕食品,一噸小麥產值可達9140元。
目前,中裕食品已建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綠色循環小麥產業鏈。通過這一鏈條,中裕食品把每一粒小麥“吃干榨盡”,實現了“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旺”,融合、打通了“糧頭食尾”,豐富了百姓餐桌。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