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水灣鎮鞠家村棗農徐寶泉的冬暖式大棚內,脆甜個大的冬棗掛滿枝頭,一派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冬棗熟了,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摒棄以往傳統的露天和普通棚種植,打出時間差。徐寶泉這四畝住在 “豪華棚”的冬棗提前一個多月就迎來了成熟采摘期,不僅熟的早,還能賣個好價錢。
發展大棚種植、提升冬棗品質,讓冬棗成為棗農增收致富的幸福果。目前,水灣鎮已發展大棚冬棗1500余畝,改良短枝冬棗5萬株,年產冬棗等鮮食果1.5億斤,擁有冬棗保鮮庫4200座;發展“互聯網+冬棗”模式,建設常店、韓王、北齊、賀家等10處電商基地;建成集冬棗采摘、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民俗觀賞為一體的冬棗采摘園6處,年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
引導、扶持冬棗產業壯大的同時,隨著今年冬棗成熟收獲,當地政府又主動作為,將全鎮29家冬棗合作社的位置信息分批次陸續上報、設置到騰訊地圖上,讓更多的游客或者客戶可以精準查詢。目前,已有6家合作社的位置信息已經通過,有不少市民通過導航找到大棚種植家庭農場,帶上孩子體驗采摘的樂趣。
游客:“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水灣的冬棗熟了,通過導航看到這里有一家合作社,然后帶著孩子過來體驗一下采摘的快樂,孩子們今天采摘的非常開心,而且棗又大又甜,甘甜可口,非常好,非常開心。”
閃電新聞記者 周建輝 無棣臺 王青林 張桂芹 報道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