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省文聯
2021-12-08 08:43:12
近日,山東省“尋找美術符號助力鄉村振興”首屆成果展開幕,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現了全省各市在培育基層美術人才、錘煉美術符號、美化鄉村墻體、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豐碩成果。
今年以來,省文聯、省美協整合全省美術資源,創建了“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品牌,培養帶動了一大批常駐群眾身邊的基層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因地制宜開展藝術創作,用美術作品、美術符號引領農村新風尚,形成了一批可供推廣、復制、學習、借鑒的典型經驗先進做法,為鄉村振興積極貢獻文藝力量。其中,“中國冬棗之鄉”——濱州市沾化區創新工作思路,大力發掘冬棗的藝術內涵,首次將其作為美術符號納入中國畫寫生與創作的范疇,創作出了一批極具現實感染力、傳播力的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創作激發了鄉村文化發展內生動力,筑起了沾化鄉村振興的文化之魂。
深刻“尋”內涵,找到最美符號
冬棗是沾化的名片。三十多年來,在沾化區委、區政府的精心培育下,冬棗產業從庭院走向大田,從56株發展到如今30多萬畝,產業產值突破30億元,棗農人均冬棗純收入過萬元,這顆“富民果”也成為了沾化人民最深刻的“鄉愁符號”。
沾化區文聯以“迎新年·棗鄉新韻·翰墨魯北”五級書畫家作品聯展為契機,在全省率先啟動“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活動,組織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謀劃最具本土特色的藝術符號。經過反復探討和深入思考,逐漸明晰了沾化冬棗的文化內涵和深刻寓意。從生長環境上看,沾化冬棗有著不索取、不擇地、不嬌生慣養的高貴品格;從外在形態上看,沾化冬棗枝干虬曲通透,樹形粗獷嶙峋,充滿陽剛之氣;從延伸用途上看,沾化冬棗可雕刻、可釀蜜,可做多種生活用具或工藝品。沾化區文聯找到了沾化冬棗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寓意,抓住了將其上升為美術符號的最本質特征。
創新“尋”手法,找到最美形式
為更好地將沾化冬棗打造為嶄新的美術符號,沾化區文聯3月份組織了第一階段“冬棗寫生與創作”主題活動,邀請20余名書畫家在沾化冬棗嫡祖樹下,集中進行書畫創作研討活動,并組織了創作作品展,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經過多次的環境考察和寫實準備,沾化區藝術創作者找到了剪裁、夸張、組織等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沾化冬棗這一嶄新的藝術形象。
4月16日,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首場“尋找山東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作品展——沾化冬棗寫生作品展在濱州市沾化區美術館舉辦,拉開了全省“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活動的序幕。7月份,沾化區文聯組織10余名骨干畫家進行第二階段沾化冬棗寫生創作,聯合濱州市美協在黃升鎮堤圈村、大高鎮薛家村創作大型沾化冬棗墻體彩繪,并舉辦了作品展。10月份,再次組織第三階段的冬棗園寫生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沾化冬棗這一美術符號的外在表現形式,讓沾化冬棗形象更美更靚更有特色。
立體“尋”推介,找到最美前景
沾化冬棗美術符號創造出來后,進一步擴大了沾化冬棗產業的影響,樹立了沾化區良好的文化形象。11月28日,在山東省“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首屆成果展上,沾化區美協被評為全省優秀組織單位之一。
沾化區文聯以“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活動為發端,借助“沾化冬棗節”等有影響力的活動,充分發揮“兩新”組織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中心作用,貫徹“三個走在前”,實施“四單”化操作項目化管理,分別利用沙鹽畫、音樂、文學、電影、漁鼓戲、渤海大鼓等不同藝術形式對沾化冬棗進行全方位包裝,將其打造成了魅力四射的文藝符號,形成了可供推廣復制、可資學習借鑒的沾化冬棗文藝符號化現象,“中國冬棗之鄉”綻放出令人欣喜的藝術魅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