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生態育苗及應用技術是對蝦養殖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制約濱州市對蝦養殖業發展的短板。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通過“招才引智”研發技術,破解這一瓶頸制約,著力實現從“南苗北運”到“北苗南飛”的轉變。
近幾天,一批河南信陽客商來到位于濱海鎮的渤海水產公司,準備預定明年的南美白對蝦蝦苗。
河南客商葉先春說:“明年的蝦苗肯定要從這個廠里出,應該達到6000萬尾,這個蝦苗好養,很輕松 三個月以后就收成了,吃起來很香,很受我們當地的歡迎。”
沾化區濱海鎮黨委書記闞玉輝說:“大量的客商,安徽的、江蘇的、河南的、河北的都拿著現金跑過來等苗。”
現在濱州蝦苗成了香餑餑,但是在前幾年濱州市既沒有“蝦苗”, 更缺乏種苗研發能力。
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洪軍說:“原來種業都是在國外手里控制,我們中國沒有什么種業,我們產業鏈就直接讓國外給控制著。”
經過多年努力,濱州市企業與中科院黃海所合作研發出了更適合魯北高鹽度海域生長的“渤海一號”。外地客戶蜂擁而至,供需矛盾也隨之而來。
張洪軍說:“標粗的車間少,車間里苗的密度大,相對來說質量差,苗的產量根本就無法滿足周邊環境的養殖需求。”
據介紹,南美白對蝦養殖需要經過種蝦、幼體培育、蝦苗養殖等環節,幼體培育則是形成蝦苗養殖產量的關鍵。按照傳統的培育方式,企業需要建設培育車間、投喂人工飼料,限于土地指標、建設成本、喂養成本等原因,出現了車間數量少、蝦苗成活率低、產量低的狀況,讓渤海一號產業化之路開始受阻。濱海鎮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通過多方聯系全職引進業內專家丁茂昌。
闞玉輝說:“沒有南美白對蝦養殖的產量的增加,就不可能有整個產業鏈的延長,二產三產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丁茂昌教授的技術恰恰是對于我們一系列難題一系列瓶頸非常有效的一個突破和嘗試。”
丁茂昌是遼寧省科技進步獎獲得者,他首創的“一種對蝦育苗池及其應用的育苗方法”破解了只能在車間內培育幼體的難題,用土池蓋大棚的形式培育蝦苗幼體,在濱海鎮的項目是此項技術在國內第一個實驗基地。
渤海水產(山東)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茂昌說:“我們利用大棚,大棚的特點就是有陽光,陽光就產生藻,藻進行光合作用,藻既是餌料又能調控水,蝦吃完藻以后,產生的糞便被細菌分解掉了以后,又重新長出來藻,正好這是一個完整的食物鏈。”這一技術將突破原來在車間內高密度養殖的困境,蝦苗成活率能提升20%—30%。
丁茂昌領銜建設的生態養殖基地一期70畝將在明年4月份投產,二期230畝將在兩到三年內全部建成投產,不僅能滿足當地養殖戶養殖需求,還能向江蘇、海南等地區供苗。
張洪軍說:“一期項目在明年四月份投產以后,我們最少能產15—20個億的大苗,是原來這邊車間的兩倍,為‘北苗南飛’奠定了大量的基礎。”
闞玉輝說:“產量產值都提高的基礎上,才是我們發展二產三產的基礎,進入食品加工的市場,甚至對蝦青素對膠原蛋白進行一系列的研究,這種三產的東西也會應運而生。”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