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8日訊 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以“品種改良、設施栽培、適度規模經營”為突破口,不斷加快沾化冬棗轉型升級步伐,把沾化冬棗打造成為富民產業,持續造福于民。
以前,沾化區下河鄉龐家村以種植傳統作物為主,由于是鹽堿地,灌溉條件不好,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兩千元。為了讓村民增收致富,這幾年政府通過調研,變劣勢為優勢,發展起了冬棗產業。龐家村支部書記王建軍就是最早的一批大棚冬棗種植戶。
王建軍介紹:“龐家村自2007年開始發展大棚冬棗,由于原先的露天冬棗效益嚴重下滑,人們逐步摸索,把冬棗樹引進大棚,當時由于經驗不足在示范園里僅有兩個大棚。”
在政府扶持下,龐家村陸續建了800多個大棚,為了讓冬棗品質更好,冬棗產業發展中心的專家不定期給棗農培訓新技術。
小小冬棗,托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萬元。現在,龐家村冬棗面積達900畝,全部為設施大棚冬棗。
王建軍說:“今年根據鄉里和上級領導的安排,又上了沾冬二號示范基地,大約占地12畝左右。隨著效益逐步提升,現在我們村黨支部想引領全村在冬棗大棚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沾冬二號的改良。”
目前,下河鄉已經實現大棚冬棗全覆蓋,2020年下河鄉黃河古道冬棗片區銷售收入過億元。下一步,沾化區以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讓冬棗產業發展的更好,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沾化區冬棗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劉登枝表示:“冬棗的施設栽培既能預防風雨、雹霧等自然災害,又能減少病蟲害,提升冬棗品質,提高棗農收益,是沾化冬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今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出臺了冬棗貼息大棚貸政策,并設立大棚貸服務機構,實行一站式代辦服務, 解決棗農資金短缺的問題,年內新建冬棗大棚10000畝,力爭五年的時間全區冬棗栽培實現設施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