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 眼下,在濱州市陽信縣華陽工藝品公司的車間里,39歲的王春燕正坐在雕刻機前認真地打磨著手里的牛骨,4年前她經人介紹進入這家專門從事牛骨雕刻的企業工作。
陽信縣金陽街道蔡王店村村民王春燕告訴記者:“以前我在家里就是帶孩子、種種地,沒有啥收入,別的也不大會,文化也低,工作也不好找?!?/p>
自從接觸上牛骨雕刻,王春燕就喜歡上了這個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牛骨與很多雕刻材料相比硬度大、韌性小,要想把牛骨雕成合格的造型,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這門手藝。
現在王春燕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些樹木、動物等組件的制作,這些組件再經過老師的修飾組裝就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玉白菜、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眼前這些形象逼真、寓意美好的骨雕作品就是王春燕和自己老師的佳作??恐鴮W來的這門手藝,王春燕現在每月能夠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家庭生活大大改善,而教會她骨雕手藝的老師就是趙光兵。
牛骨雕刻師趙光兵說:“一開始,我是從北京學雕刻,那個時候都是象牙雕,在北京象牙廠搞雕刻,象牙令一禁止就以牛骨的材料還是象牙的工藝,然后又做起這種工藝品。”
今年39歲的趙光兵從18歲開始學習骨雕工藝,有著非常豐富的骨雕經驗。2016年受當地企業的邀請,趙光兵來到陽信縣,一邊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骨雕創作,一邊教授從當地農村招聘的這些婦女。
趙光兵說:“像這些工序,一開始都是一塊一塊的選料,然后打磨,畫出造型來,然后再慢慢雕刻,光這一個作品大約得有100多件這樣的小件,你看這些鶴、祥云、草,還有松樹,光著一塊松樹就得八塊?!?/p>
靠著復雜的工藝、精美的造型,這些骨雕作品深受很多藝術愛好者和業內人士的喜歡,很多旅游景點也前來定制骨雕作品,當作高端旅游紀念品進行銷售。目前趙光兵所在的這家工藝品廠的年銷售額達到200多萬元。而陽信縣作為肉牛養殖和加工大縣,年肉牛屠宰量超過120萬頭,有著非常豐富的牛骨資源,目前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牛骨雕刻產業,在像趙光兵這樣的牛骨雕刻師的帶領下,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學起骨雕工藝,紛紛端起“骨飯碗”,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手段。
陽信華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斌說:“在我們企業自身考慮,因為牛骨(雕刻)這個行業手藝人比較缺少,我們是想培養一些農村大姐,把她們培養成會干、愿意干、愛干的手藝人,我們陽信的骨雕文化正式在陽信落地,繼續發展下去?!?/p>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