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0-11-19 16:45:11
以前病人小腿骨折,手術前只能在病床上躺數周做牽引,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現在用上“骨折神器”,病人可以下床自由活動,整套“骨折神器”不到10塊錢。
以前沒有兒童專用的下肢骨折牽引床,孩子至少要在醫院住3周;現在有了可以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住院1天后家長可以連人帶床一起帶回家休養。
傳統的鐵質手術床容易擋住X光線,如同將外科手術醫生的眼睛蒙起來;有了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床,不僅病人手術體位容易固定,還可以實現全方位無障礙X光透視,不僅如此,價格也從數百萬元一下子降到幾萬元。
這些都是有著“濱州工匠”榮譽稱號楊淑野的創造發明。楊淑野,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被濱州市總工會授予2020年度“濱州工匠”榮譽稱號。一名醫生,怎么會想起搞發明創造了呢?
在同事眼里,楊淑野就是一個“悶在病房里的發明家和木匠”,時不時地搞出點新玩意。
就拿PVC水管做的外固定牽引裝置來說,這個裝置簡直就是小腿骨折患者的福音。小腿骨折患者在手術前需要躺在病床上做牽引,也就是在床尾加一組滑輪,通過重物用繩子將患者的腿持續拉伸。
這種牽引必須是持續性的才能達到較好的康復效果,如果患者要下床就必須解除牽引,骨折的地方還會再次疼痛,給患者和陪護家屬帶來極大不便,病人吃喝拉撒全在病床上。此外,更為致命的是,患者容易因靜躺缺少鍛煉導致出現血栓。
“能讓我舒服點嗎?”躺在病床上患者的一句話,深深刺痛了楊淑野。既然患者小腿需要持續牽引,那么能不能讓牽引裝置固定在腿上,這樣患者不就可以帶著牽引裝置隨便活動了嗎?
楊淑野最先想到的是家中常見的搓衣板。有了想法就付諸實踐,他自掏腰包買來木板、PVC水管,把木匠師傅請到醫院,按照自己的構想一起動手制作。雖然最初的模型不是一下子就很成熟,但始終有了創新,剩下的不過是完善細節,給患者帶來更高的舒適度。經過多次改良,楊淑野發明的“骨折神器”已經到了第三代,即全部由最常見的PVC水管制作而成,成本極低。
“制作一套‘骨折神器’需要2米PVC水管,每米4.4元,2個喉箍,每個0.22元,4個尼龍扎帶,每個0.05元,合計9.44元,還不到10塊錢。”楊淑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即便是發展到第四代,用重量更輕、強度更高的碳纖維管替代PVC管,成本也不高。如果這可以大規模推廣的話,患者的疼痛和醫療費用都將極大減輕。
能夠換位思考,時刻把病人的感受當成自己的感受,這是楊淑野創新發明的動力。為人父母后,他更容易從一個家長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生病時的焦急——父母寧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讓孩子受苦。
楊淑野所在的創傷骨科經常收治一些骨折的兒童,他們對醫院和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有著天生的恐懼,對疼痛的耐受度更是不及成年人。由于沒有兒童專用的下肢骨折牽引床,兒童需要用約束帶固定在床上至少3周。“本來小孩子就愛哭,害怕醫院這種環境,固定在床上3周,不僅家長累,也會影響其他病床患者的情緒。”楊淑野想,如果有一種可移動的小牽引床讓家長帶回家就好了,不僅節約了稀有的床位,還減輕了患者住院費用,熟悉的家庭環境也有利于緩解兒童疼痛和休養。
有一天,楊淑野看到同事推著一輛轉運物資的小平板車,突然就來了靈感,要是把小平板車改造成可移動牽引床不就行了嗎?于是楊淑野又自掏腰包花1000塊錢買了3輛小平板車用于改造實驗。
為了讓家長用起來更省心,他為改造的可移動牽引床安裝了彈簧秤,家長可根據彈簧秤的指示調整牽引力度。同時,他還為每位家長發放了名片,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咨詢。
“當我的第一個小病號用上這個牽引車后,最終在家長鼓勵下掙扎著站起來的那一刻,我的淚水還是忍不住地流下來了。”孩子治療的每一步,家長都拍成小視頻傳給楊淑野,這是他作為醫生感受到來自患者最深深的信任,也是他發自內心最深處的快樂。
從此,楊淑野的發明一發不可收拾。他還發明了股骨頸克氏針定位調整系統,解決了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徒手多次穿針的缺點,能顯著提高股骨頸穿針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傷;發明的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床,解決了手術中X射線出現造影死角的問題,還“順帶”將數百萬元一張的手術床降到了幾萬元,一旦投入市場,將讓更多醫院能夠用得起。
但是,創新也是有風險的。楊淑野不是沒想過,這些創新發明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料的麻煩。畢竟他發明的這些設備,只能算是治療過程中的輔助器材,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醫療器械。雖然他的初衷是為患者減輕痛苦和醫療費用,但是一旦產生其他負面效果,責任將會怎么界定?
“創新總是孤獨的,這些事總要有人來做,風險總要有人承擔,只要為了患者好,我覺得挺值。”
科室融洽團結的人文環境為楊淑野的創新發明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護作用,科室不僅報銷了楊淑野自掏腰包的費用,更關鍵的是來自科室領導的鼓勵以及擔當。
“我們科室每周都講一堂人文課,和醫學一點關系都沒有,講曾國藩、講王陽明、講稻盛和夫……已經堅持了兩年。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這就是我們科室的文化,是我們科室的精神支撐。”(張峰 張瑩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