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3日訊 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堅持把發展沾化冬棗產業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新路子。沾化區下洼鎮石營村的王衛衛夫妻就是冬棗產業快速發展下的受益人。
今年沾化區下洼鎮賽棗大賽特等獎獲得者王衛衛跟丈夫石清秀種植冬棗已經十五年。剛開始接觸冬棗時沒有經驗,不懂管理。“最初種棗的時候,是原來我們都在上著班的時候,剛回家結婚以后種棗,沒有經驗,就是最初老人們給了四五畝地,比如說蟲災,我們也不知道用啥藥,上手拿蟲子。剛上班的時候,兩個人一個月3000塊錢,剛種棗的第一年,我們兩個人一年收入3000,就感覺這吃飯吃不上。”沾化區下洼鎮石營村棗農王衛衛說。
收入不理想夫妻倆從冬棗管理上找原因,不懂管理就多聽多實踐,沾化區組織的冬棗專家講課,夫妻倆幾乎場場都不缺席。而且多年來,因為紅棗品質更好,口感更脆甜,夫妻倆一直堅持賣紅棗。
王衛衛說:“紅棗的口感糖度達到了,脆度達到了,青棗口感達不到紅棗的質量,一些青棗它的口感吃起來比較木,紅棗脆甜,吃了一口就非常清爽的感覺。”
紅棗的品質雖然更好,但不易保存,不適合長途運輸,有棗無市、有市無棗的情況,讓王衛衛夫妻倆愁眉不展。
王衛衛說:“從09年開始咱們這一塊全是青棗,果實長的比較大,然后就是要求果大,有產量,俺們家就是要求品質,激素一切都不用,讓它自然生長。從最初的二三年,慢慢有經驗弄出這個紅棗來,紅棗種出來了,但是賣不了。”
沒有市場就慢慢找銷路,沒有知名度就在冬棗品質上下功夫,經過多年積累,越來越多的客商慕名而來,王衛衛家的紅棗也越來越受歡迎。今年,在鄉親們的鼓勵下,王衛衛跟丈夫參加了鎮上的賽棗大賽,他們拿出的一代和二代冬棗都取得了特等獎的好成績。
今年,王衛衛夫妻倆的50多畝冬棗大豐收,小小的冬棗圓了夫妻倆的致富夢,也更加堅定了夫妻倆將冬棗做大做強的信心和決心。
王衛衛說:“咱種好慢慢把銷路打得更廣更寬一些,形成一定的規模,把銷路走向高端市場。保質保量的,不管客商要一斤也好,十斤也好,一千斤也好,每個棗的品質都達到保質保量。”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