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6日訊 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農家樂、農家賓館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目前,建成有規模的農家樂及民宿共12家,帶動全村1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50元以上。
濱州提供援助資金50萬元,村內又整合其他資金共270萬元,修建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民宿“龍鱗山荘”,貧困戶收入有了產業支撐。
白楊溝村村主任王鵬德說:“你們看,這就是你們投資了50萬,結合扶貧資金修了34間木屋賓館,這個‘木屋賓館’就是我們村的后續產業,對外承包出去以后,我們就把收入的70%用于村里的分紅,30%我們做為村集體后續的發展。濱州援建給我們投了那么多的錢,對我們村里的幫助特別大。”
白楊溝村的馬勇原來是村里的貧困戶,現在在村兩委工作,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前幾年,因為家中有臥病在床的老母親、患有嚴重心臟病的妻子以及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馬勇是這個家里唯一的頂梁柱,一年在外辛辛苦苦打零工,也只能勉強撐起這個家。
母親和妻子高昂的醫藥費、女兒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家庭的日常開支,壓得馬勇喘不過氣來。2014年的一場車禍,徹底擊垮了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
“受傷后,我只能在家養傷,這就意味著一家人沒了收入。家里本來也沒有什么存款,就是靠著親戚的幫助才算扛過來。”說起那段最難熬的日子,馬勇的眼睛里充滿了淚花。
為了方便馬勇照顧家庭,村委會安排他干起了護林員的工作。一個月12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是一項項好政策,讓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2016年上大學的女兒享受到了“雨露計劃”一年6000元的補助,加上三江源助學金10000元,解決了馬勇的大難題。馬勇從柜子里拿出了一個黑本子,翻開后接著說:“每年冬天民政局會給我們發800元的烤火費,還有產業到戶一個人是6400元,我們家是四個人,一共25600元……”馬勇把享受到的每一項政策都記在了本子上。
2017年,馬勇拿到貨運駕駛證后找從事煤炭運輸的同鄉人,跟著他們從內蒙古自治區拉運煤炭再到青海售賣,干起了跑運輸的生意。貨車拉運一趟煤需要幾天幾夜,馬勇從不怕苦,把錢攢下來留給母親和妻子看病,給女兒寄去生活費,自己卻舍不得吃一頓像樣的飯。
馬勇說:“那時候雖然累,但是一想到家人,就感覺渾身是勁兒。”憑著馬勇不服輸的這股勁,2017年11月一家人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馬勇打贏的這場“翻身仗”也贏得了村委會的認可,先是給他獎勵了一輛三輪農用車,然后他又擔任了村委委員,負責村里54戶人家的大事小情,帶領著全村人致富。
“在外打工漂泊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吃上‘公家的飯’,平時也能顧上家,一年下來1.9萬元工資,我很滿意。”說起現在的工作馬勇很自豪。
腦子活絡的馬勇又看上了牛羊育肥的項目。“我們家有草場,牛羊育肥以前也接觸過,學起來不難,早上晚上去喂一下就可以,也不耽誤我白天上班。”馬勇說干就干。2018年通過“530”政策貸了5萬元,搞起了牛羊育肥,一年也有二、三萬元的收入。
“我們村的旅游產業發達,有很多做民宿,我也想將我的院子好好打理一下,打算來年把自己的民宿做起來。”馬勇充滿憧憬的說。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