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5日訊 穆振強是濱州博興縣呂藝鎮閆二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從部隊退伍后在外打拼多年,始終放不下心中對土地的向往。2016年,他承包了村里五十畝荒廢鹽堿地,憑著一股子堅韌不拔的韌勁兒,開始了他的開荒之路。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一幅荷葉層層疊疊、繁茂蔥翠的美麗景色,就是博興縣呂藝鎮閆二村村民穆振強打造的鹽堿灘地上藕池。微風吹來,荷葉上滾動著晶瑩剔透的水珠,蜻蜓在荷尖休憩。景色宜人的背后,這片藕池也為穆振強帶來了經濟效益。
穆振強告訴記者:“當時我去南方考察地上藕池這一塊,河南那邊最高產量能夠達到8000多斤,一般情況下能夠達到5000公斤。我感覺他們的種植模式和方式在咱們這邊能復制,雖然咱們這邊地有點鹽堿,但是可以慢慢改良,地上鋪上膜和底下隔開,用黃河水泡,把堿泡出來,能慢慢達到南方那個產量,剛開始的時候不行,后來慢慢會沒問題的。”
鹽堿灘上建藕池的探索持續了五年時間,支撐穆振強一路走來的不僅是韌勁,還有他不斷與時俱進的思想。改造鹽堿、尋找藕池水源、治理浮萍、打通銷售渠道,這其中的任何一項,對一個農民來說都不簡單。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農業部門的相關扶持,讓穆振強的藕池效益逐漸變好。
現在,穆振強注冊成立了京澤家庭農場,真正成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隨著效益的逐漸變好,穆振強對他的五十畝地也進行了重新規劃。
穆振強說:“下一步要把藕的產量達到最高產量,在保證質量、口感的基礎上達到最高產量。我那邊還閑著一塊地,我要養上雞、養上羊,底下的草不能用噴霧器打,讓雞和羊吃了,它們的糞便腐熟好了之后再投給藕池,這是我最終的想法,把這50畝土地充分利用起來。”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