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07-16 08:44:07
“搬出黃河灘,住上新樓房。”這是黃河灘區幾代人的夢想??粗刻於荚陂L高的新樓房,濱州市濱城區市中街道謝家村黨支部書記高振明,近來心里特別高興,“住了一輩子的土臺子要搬新家了!”。
自從聽說要異地搬遷,村民別提有多高興了。“3月11日,全村169戶村民一上午的時間全部在黃河灘區遷建補償協議上簽了字。” 高振明說
而在謝家村正北方1公里外的城區,就是黃河灘區居民外遷安置工程——黃河馨苑項目,這也是全省唯一一個灘區居民外遷至主城區的安置項目
像謝家村一樣,黃河灘區,濱城區共有7個村外遷安置,全部坐落于市中街道轄區內。歷時3個月,全部完成7個村居、1664戶5420人的協議簽訂工作,速度之快,出乎大家的意料
高振明今年78歲,他說,自記事起,就經歷過15次黃河發大水,每次村莊被淹,房屋折裂,房臺下沉,莊稼無收,致富無望,逼著村民筑臺蓋房。
黃河水患,讓一輩輩生活在灘區的群眾將辛辛苦苦積攢的大部分積蓄都花在筑臺蓋房上,房臺也越筑越高。在當地流傳著“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順口溜。
7月12日,記者走進謝家村,房屋高矮不同,街道高低起伏,如同“過山車”。這一獨特的“村貌”源自村民房臺高低不同所致,高的有七八米,低的也有四五米。
“搬遷國家有補償,村民基本不用花錢。”村民劉恩房說。
“采用貨幣補償、住房優惠安置的方式。戶籍人口按每人40平方米的指標面積安置,購房享受優惠價;院落房屋面積超出人口指標面積的,享受購房的安置價……” 市中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元宏介紹,“考慮村民筑臺花費,院子面積按每平方米150元的標準給予補償。同時,根據拆遷進度,還制定了拆遷獎勵辦法,全村按期拆完,每戶能多獎4萬元。”
“舊房按一平方1500元、院子按每平方米150元補償,新房每平方米1750元,我家補償款就夠新房款了,買了2套。”劉恩房很滿意。
灘區遷建是國家工程。市中街道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反復測算、交叉測算”的辦法,對遷建院落全部登記造冊,逐戶逐人計算,實行一戶一檔,讓拆遷戶“房產狀況清、動遷面積清、補償數量清、安置意愿清”。
“搬到城區,住上樓,環境好了,孩子們上學、老人就醫就更方便了。”劉恩房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
“讓灘區群眾徹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擺脫貧困落后局面,按照黃金地段搞安置,高點定位做規劃,真正把外遷安置區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讓群眾住得放心、舒心。”談起項目建設,濱城區委書記張寶亮說。
走進黃河馨苑項目現場,塔吊林立,機聲隆隆。自去年6月開始打樁,總建筑面積42.1萬平方米的外遷安置區,目前正加緊主體施工,大部分工程主體框架已完成18層,最快的已到22層,計劃今年8月底主體框架封頂,預計明年10月份搬遷入住。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安置區還配套建設一棟公共服務中心,一座幼兒園。
除安置區項目此外,濱城區18個舊村臺改造提升方案已通過評審,即將進場施工;45.34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完成29.64公里,二期15.7公里完成招標和施工合同簽訂,年內全部完工,明年全面完成遷建任務。
濱城區1.42萬灘區群眾正在黃河灘區遷建工作的承載下,緩緩拉開新生活的帷幕。
遷得出,安得好,能致富。將黃河灘區遷建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遷建村居土地大部分已流轉,一條沿黃高效生態農業區正在規劃建設中。
謝家村530畝耕地,其中300多畝按照10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給一家企業搞起生態農業種植,幾十名村民在企業打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