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1-24 09:48:01
齊魯網濱州1月24日訊 近日,在濱州市沾化區黃升鎮謝家村張世申家的院子里,聞到一種特殊的面食香味,原來他又開始做傳承了300余年的傳統美食鍋餅了。
據張世申介紹,他做的鍋餅有兩種,一種是純面的,還有一種是包著金絲小棗的。發酵好的老面捏碎摻入干面、和面、壓面、揉面、分層成型、印模、上鍋、成熟、冷晾、分塊銷售。經過發展,原先壓面的木頭杠子已經改用壓面機,減輕了不少人力。用平底鍋干烙鍋餅時,中間只翻一次,直到成熟為止,從進鍋到出鍋大約45分鐘。
張世申說,做一個純面鍋餅,需要9斤干面,一斤發酵好的老面,外加3斤半水,做出的鍋餅大約12斤,而小棗鍋餅,則需要4斤半干面,一斤發酵好的老面,2.5斤水,外加6斤金絲小棗,做出的鍋餅大約15斤。
說起學這門手藝的經歷,張世申說,以前他在村里幫著忙農家婚宴,也喜歡烙餅。在1980年左右,他從本鎮顏家村郭風敖,從那以后靠著這個手藝,養育了兩男兩女四個孩子。在那個年代,在村子里做鍋餅還不是用現錢買,主要是用麥子兌換,當時大約用一斤半麥子換一斤鍋餅,在八九十年代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給孩子換一角鍋餅,是對生活的一大改善。
目前張世申老人家里還種著十余畝優質小麥,每年都把小麥磨了面粉做鍋餅。由于是自產的小麥,燒火用的柴都是棗木,做出的鍋餅有一股天然的果香麥香,很受附近村群眾的喜歡,在農閑時和妻子孟慶萍每天所打的十余個鍋餅,一般剛到集市,就被一搶而光,目前純面鍋餅在集市上3塊一斤,棗鍋餅4塊一斤,只是賺了一個辛苦錢。
對于這個傳統手藝的未來,張世申老人還是希望傳承下去,現在賺錢的門路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了,但他還是希望已經耳濡目染學會這個手藝的大兒子能夠接過他的衣缽,在種好冬棗樹之余,也能把這在當地流傳300余年的手藝傳承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