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剪紙
2019-01-07 09:06:01
《中華剪紙》2018年第六期刊登了介紹濱州剪紙的文章《濱州的人物剪紙》,詳細介紹了濱州剪紙傳承人和藝人的人物剪紙作品,圖文并茂,很值得一讀。
濱州的人物剪紙
江衛民
(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
濱州地處黃河下游,魯北平原,這里民風淳樸,人杰地靈。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濱州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使濱州的民間藝術繼承了黃河流域的文化遺風,充分展現了魯北民眾的勤勞、智慧和純樸憨厚的性格與情趣,具有粗獷豪放、雅樸渾厚的風格。
濱州民間的剪紙作品,有的風格粗獷,古樸渾厚、拙中蘊靈、舒展大方,具有氣勢雄渾、奔放有力的黃河文化神韻;有的細膩入微,又有清新規整、親切平和、質樸率真的齊魯文化風采。
在濱州的鄉村、城鎮中有眾多的剪紙藝人和剪紙愛好者,人才輩出,他們有的剪技熟練、剪法講究、精細工整、玲瓏剔透;有的下剪大膽、粗獷簡練、生動傳神;有的不用畫稿,信手剪來,充分反映出他們熱愛生活的真實感受。這里的人物剪紙風格不同,各有特點,大都用傳統剪法,但刻畫人物卻也不乏細膩入微,剪紙藝人們用剪刀描繪出豐富多彩的生活與人生故事。
吳鴻禧是濱州剪紙老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今年已93歲了。他的作品《文明村》表現了地處石油產區的文明新農村人們的甜美生活,“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吸引有才能的知識男女青年來農村找對象,安家落戶,投入新農村建設。
杜秀貞(1924.9-2004.10),濱城區后杜家村人,她的剪紙中融入了故事性,個人風格凸顯,粗獷、豪放、自然、率真的特點讓她成為當地傳統剪紙的代表人物。經歷了漫長的八年抗戰,她由感而發,創作出一組組生動的抗戰題材剪紙作品,送郎參軍,八路軍打鬼子,人物夸張的表情、戰斗時持槍的動作、八路軍和日本鬼子的穿著都非常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八路軍的愛戴以及對日本鬼子的憎惡。
作品《走親戚》,杜秀貞大膽地刪除了趕車人,突出了母女情,一路上母女二人家長里短啦個不停,拉車的牛都踏步不前,回過頭來傾聽母女的笑聲。車后還跟隨一只不嫌家貧的卷尾小狗,又增添了一番鄉村情趣。用吳鴻禧先生的話來講,是“既剪出‘畫’又剪出‘話’,還剪出了‘事’。”
王德榮(80歲 ),自幼繼承祖傳手藝——民間剪紙和針繡。作品《鄉村生活記憶》,講述了作者自幼在農村長大,兒時和小伙伴們一起踢踢毽子,長大后學著干農活、趕著牛犁地、做飼養員;當上婦女隊長后帶著大姑娘、小媳婦干得熱火朝天,農閑時和晚上到掃盲班學習文化,逢年過節時排演一些古裝小戲;最大的樂趣還是剪紙,一有空閑就和姐妹們聚在一起剪紙。
蘭福梅(64歲),濱城區堡集鎮大營蘭村人,受家人啟蒙,自幼學藝。作品《上梁大吉》曾經在中華世紀壇展出。從前,在北方農村都是用土坯來蓋那種平頂的房子,冬暖夏涼,非常好住。蓋房子是大事、喜事,而上梁(又稱上花檁)是蓋房子的重要環節。作品展現了作者兒時的鄉村記憶:蓋房上梁時主人燒香、敬神、放鞭炮、祈福保平安等富有農村特色的風俗習慣。
徐愛華是一位80多歲的離休干部,她的作品《賣菜》:賣主老漢似乎在“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但遇到了雞蛋里挑骨頭的買主的質疑,在討價還價,真可謂是“言簡意賅”。
劉桂蘭(1933.3-2011.10),沾化縣古城鎮丁范村人,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女能手”。剪紙作品《老區婦女耕作圖》,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渤海老區人民為了支援解放戰爭,男人們都支前去了前線,后方留下了婦女、老人、孩子,他們承擔起了繁重的農活,種地推磨、紡線織布,一切都為了為了支援前線。當時擔任婦女代表的劉桂蘭,觸景生情,創作了這組剪紙。
她為首屆沾化冬棗節創作的《冬棗豐收了》, 以剪刀刻畫了一組身背剛剛采收的滿簍冬棗、打著腰鼓,扭著秧歌的姑娘、小伙,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場面,展現了人們在冬棗豐收后的喜悅心情。人物刻畫細膩,舞姿輕盈,姿態優美,令人拍手叫絕。
作品《牧童圖》則刻畫了一對放牛歸來,給牛飲水的小孩子,展示了一種自然美、心靈美的場景,
劉桂蘭的剪紙作品樣式獨特,情感率真,凝聚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藝術,作品《玉堂春》是她從大伯哥收到的一個瓶子上發現這一組畫很美,就參照著畫了出來,并剪制出這組生動傳神的戲曲人物。
耿延禎(71歲),博興縣博興鎮北關村人,出身于藍印花布世家,從事剪紙藝術已有40多個年頭。
剪紙作品《鐘馗南山役鬼圖》愣是把驅鬼的鐘馗刻畫成驅使小鬼抬轎巡山,小鬼不再是那種兇神惡煞的樣子,反而是扮著鬼臉偷著樂,整幅作品詼諧幽默,生動可愛;他為渤海革命紀念園設計的大型剪紙壁畫《糧豐林茂和諧濱州》非常壯觀:牛羊滿坡,輪船下海,飛機上天,陽信的鴨梨、沾化冬棗,黃河大橋、音樂廣場、中海景區,盛產石油的油田,還有工農兵學商以嶄新的面貌投入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糧豐林茂,北國江南,躍然紙上,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濱州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于耿延禎對藍印花布制版技藝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因此,自然而然地將大量藍印花布的元素融入了剪紙作品,同時又大量使用藍色宣紙來制作作品,既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又有清新明快、典雅大方的藍印花布韻味,這在剪紙藝人的作品中是很罕見的。他還用不同材質的紙放在一起,同時來進行刻制,藍色或紅色宣紙成為剪紙作品,厚一點的版紙刻出來經用桐油做特殊處理后,用來印制藍印花布作品,如《十二生肖圖譜》《董永和七仙女》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同版不同類的作品。
劉根英(76歲),家住濱城區李贊皇村,是當地出了名的剪紙巧手。山東省濱州市是棉花主產區之一,這里有周恩來總理親自樹立的“棉區的一面紅旗”——楊柳雪村。剪紙作品《棉區農家樂》是劉根英以親身經歷創作的,由“廣闊天地”“農家樂”等六幅組成,表現了棉區農村婦女下地耕作、拾棉花、紡棉線、做赤腳醫生,養雞種花種果樹、閑暇時間拿起剪刀剪紙的場景,用充滿鄉土氣息的剪紙來裝點了恬靜、愜意的田園生活。
這些作品剪的都是作者自己生活經歷、勞動場面,都是有感而發,把心里想象的樣子剪了出來,作品細膩,栩栩如生,耐人尋味,又充滿了鄉土氣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