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6-12 13:30:06
齊魯網濱州6月12日訊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延用的一種手織布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布料材質,具有質地柔軟,透氣性強,無靜電等特點,在濱州市博興縣一個名叫顧家村的地方,這里的村民們讓這種傳統布料,又煥發了新的生機。
炎炎夏日,許多消費者對于衣服或者床上用品布料會如何選擇呢?隨機采訪中不少消費者表示,有一種叫做老粗布的布料深受他們的喜愛,那么作為傳統布料的老粗布,有什么特點呢?那就是耐用,結實,吸汗,很適應人用。
濱州博興縣顧家市場,是全國范圍內比較大的老粗布市場,商戶顧華松經營老粗布已經有20年的時間了,也是老粗布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于這種布料他是再熟悉不過了,同樣是老粗布,那么為什么博興的老粗布更受大家的喜愛呢?這還離不開當地一個美麗的傳說。
博興縣城東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侯明超說:“博興是漢代孝子董永的故里,相傳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發生在博興大地,董永和七仙女相戀之后,七仙女將棉花種子從天庭逮到了人間,教會董永紡線織布,從而形成了顧家村最原始的老粗布。”
傳說:小村莊流傳老手藝
傳說提供了美好的產業背景,而現實中顧家村的粗布經營也有著便利條件,博興是魯北最大的產棉區,適應種棉花,并且棉花的質量很好由于生產資料豐富,顧家村不少村民在早年間便開始制作老粗布。顧華松說:“從我小時候就記著,我父親我母親在家里紡布。當時就是貼補家用,做衣服、做被褥。”
在那個年代自己做肯定比出去買要來得合算,以至于現在走在村里,隨便哪個村民都能講出當年手工制作老粗布的故事,65歲的高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員。高阿姨介紹:“上一輩人,就是用這個紡線,織布,究竟多少年了,我也不明白。”
直到現在,她還珍藏著一臺老式的紡車,而這樣的老物件,在顧家村并不稀有,用來剝離棉花籽的碾車,紡線的紡車,老式的織布機,在許多人家都能看到,而通過他們,不難看出當年大家制作老粗布的熱情。顧華松說:“買賣就在家門口,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
一開始,家家戶戶制作老粗布僅僅是為了補貼家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的有不少過路人對于這種布料產生了興趣。顧華松說:“那時候主要是自己用,在路邊織布,一些城市人沒見過這些東西,好奇就下來看看,他也愿意要手織布自己用,所以就走向市場了。”
轉變:老粗布有了銷路
從那開始,顧家村的老粗布出現了最初的銷售行為,眼看著自家制的布有了市場,顧華松便開始有了經營的想法。顧華松說:“從那我發現商機了,來買線的我就告訴他,你做完了夠自己用的,剩下的你放我這給你賣了行不,咱老粗布就是從那開始發展的。”
用顧華松的話說,博興縣顧家村老粗布的生意,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有了豐富的生產資料,接下來顧家村就迎來了生產力的發展。
市場需求倒逼生產力轉型
慢慢的,在外人看來,老粗布成了顧家村的一個特色產品,眼看著越來越好賣,村里不少村民也開始經營老粗布產品。顧華松說:“一個老太太紡線一天也紡不了2兩線,一個床單就是2斤線,還得織布呢,很麻煩。”
手工紡布耗時費力,隨著銷量越來越大,顧家村村民們發現,僅僅依靠手工制作的產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商戶王紅衛說:“12年以前就開始用機器,剛開始我想涼席怎么是機器知呢?感覺很好奇,后來就一步一步走向正規了。”
僅僅幾年的時間,顧家村的老粗布就從自給自足轉型到了經營銷售,生產力也從人工轉型到了機器生產,一個初級的產業體系開始慢慢形成。顧華松說:“大部分都經營老粗布,有直接的,有間接的,直接經營的就是開店、織布,間接經營的就是給別人打工。”
發展:老粗布有了新市場
隨著經營戶的增多,原本路邊攤的經營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市場規范,此時當地政府部門也關注到了這一產業的發展,并且投入大筆資金興建了現在的顧家老粗布市場,市場的形成更加擴大了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讓這里的商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顧華松說:“對政府的支持離不開,集中起來,市場大了,影響面也大了,只有銷量大了,經營面大了,業戶才有收益,在家單打獨斗絕對不行。”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看到老粗布市場越來越好,不少年輕人也回到了家鄉開始自主創業。
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商戶顧杰說:“當時我是在縣里企業上班,父親做粗布忙不過來了,就把我叫回來了。”
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商戶鞏春曉說:“最早我婆婆就在家做手織布,還是用木機一根線一根線去織,那時候我們就對這個行業比較感興趣。”
新生力量入駐 帶動產業升級
顧杰是顧華松的兒子,早些年在縣城的一家企業有著穩定的工作,當父親提出讓他回家經營老粗布時,由于對于這項生意的前景不明確,他也有著自己的顧慮。顧華松說:“我也是動員他回家,一開始他也不愿意來家。”
在父親的一再勸說下,顧杰回家接手了老粗布的生意,并且潛心研究經營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經營出現了不小的起色。顧杰說:“通過銷量逐步提升,產量一直是供不上銷量,就開始想增加規模,慢慢的上產量。”
增加產量,就需要更多的設備和勞動力,這時候一種公司帶動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實際運用中體現了獨特的優勢。顧杰說:“我們是典型的公司加農戶,倉儲、物流發貨都在我們這,然后生產織布都在下邊農戶手里。”
隨著市場的建成,顧家村老粗布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年輕人回鄉創業會給當地的老粗布產業帶來什么變化呢?
形成產業體系 帶動共同致富
目前顧華松和兒子的店面,需要四五十臺加工設備才能滿足產量的需求,此時附近村的田兆成,也瞅準了這項商機。織布加工戶田兆成說:“顧家市場發展起來以后,老粗布市場規模擴大了,帶動了我們周邊戶,給顧家市場加工。”
顧華松提供相應的原材料,田兆成自費置辦了幾臺大小型織布機只負責加工,幾年干下來收入還算不錯,類似于這樣的加工戶,不止他一家。加工戶紛紛表示:“只要商戶銷量好了,我們的活就多。”“收入增加了,不單純的是種地了, 有這個副業,生活條件改變了。”
穩定的產業體系已經形成,可是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入駐,顧家村老粗布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商戶楊德然說:“網購現在比較流行,老粗布這東西,在外地比較少,從網上應該比較好銷。”
顧家村被評首批“淘寶村”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線上銷售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集群化的經營打造的品牌效應有利于老粗布在網絡上的推廣,很快線上經營開始逐見成效。
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商戶鞏春曉說:“一開始一天賣三四單就挺興奮,后來網店也多了,單也多了,2014年開始,每年有三四百萬的銷量。”
博興縣城東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侯明超說:“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顧家村提出互聯網加傳統產業的發展思路,老粗布經營全部實現了實體店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目前產業園內,80%的業戶擁有自己的網店或者網站,年交易額能夠超過數億元。”
“老粗布”推動鄉村振興
2013年,顧家村被評為中國首批淘寶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傳統手藝,此時在顧家村凸顯了對于人們經濟、生活的推動作用。顧華松說:“最起碼是從經濟上改變了,俺這個村的整體經濟比周邊村好一點。”
據了解,顧家村的產業體系已經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發生了改變,種植業已經不是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而由老粗布引領的加工制造銷售業逐步完善。
顧家村是鄉村振興道路上一個很好的例子,建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從自給自足演變到現在的電子商務,市場的壯大也推動了鄉村經濟、文化、生活的發展,希望這個例子可以被更多的地方借鑒,為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磚加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