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北晚報
2017-07-11 10:44:07
郁有祥,男,1993年出生,山東濱州人,現就讀于山東省濟寧市曲阜濟寧學院。從2013年寒假開學開始,他帶著癱瘓的母親來到學校,邊學習邊照顧母親,用堅強的毅力和決心開始自己的“另類”大學生活。
母親癱瘓在床,背起母親上大學
1993年7月,郁有祥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卻很幸福的雙職工家庭。天有不測風云,初中時期,不幸已初現端倪,郁有祥的母親突患腦梗塞并伴隨出現大腦萎縮癥狀,這一消息如同驚天霹靂,為原本幸福溫暖的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禍不單行,父親也出現腦梗癥狀,同時智力水平也每況愈下,加之后來單位倒閉父母雙雙下崗,對這個原本苦難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盡管如此,父母卻沒有放棄讓他繼續讀書深造,就這樣,郁有祥在完成了高中學業后,順利考入了濟寧學院。
然而蒼天卻沒有眷顧這個本已岌岌可危搖搖欲墜的家庭,正在大學進行新生軍訓的郁有祥,突然接到了母親的病危通知書,“接到通知后,我就立即向學校請假回來了,聽醫生說母親好幾次都測不到血壓了,幸虧搶救及時,才保住了一條命。”郁有祥說,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后,母親的病情總算得到了控制,并且在出院后,慢慢可以下床活動,“看到這樣的情況,我以為媽媽已經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會慢慢好起來,所以我就返回了學校”。總算長舒一口氣的他折返回學校。
然而,誰都沒想到,母親的病情進一步惡化,經過醫院的一次次搶救,雖然病情得到了暫時的穩定,但是再也不能下床走動,再也不能說話了,得過腦梗的父親,更是自顧不暇,母親患病期間,無力照顧母親,使母親患上了褥瘡。2013年寒假回家后看到這一幕,郁有祥內心十分自責,為了能繼續照顧母親,郁有祥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簡單的收拾了一下隨身物品,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租車帶著母親一起去“上學”,開始了自己的“另類”大學生活。
現在的郁有祥剛剛二十歲出頭,與同齡人相比,身材略顯瘦小,青澀的臉上寫滿了生活帶給他的成熟甚至滄桑。平時郁有祥總穿一件款式老舊的外套,配一條洗的略顯褪色的牛仔褲,象牙塔里的生活本該無憂無慮,郁有祥卻承擔起很多同齡人所沒有的責任和重擔。
生活再苦,不能失去母親
郁有祥所在學校了解到他的情況后,為他在學校內申請了一間單人宿舍。這間陳列著幾件簡單的家具的不足十平米的宿舍,成為了郁有祥和母親溫暖的小窩,宿舍雖小,但是離學校近,方便來回折返,既不耽誤學習,又能照顧媽媽。
輔導員老師也經常在生活上和學業上照顧他,甚至曾想過在學校為他舉行一次捐款活動,卻都被郁有祥給婉言謝絕了,“他們能夠幫助我一時,卻不能幫助我一世,我很感激但更得學會自強”。上學加上照顧母親,郁有祥家里開銷非常大,父母的退休金遠不能滿足日常生活,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他在學校附近的一個企業勤工儉學,在一個學姐的輔導班里幫過忙,也在學校里擺過地攤,發過傳單……但他最常待的地方就是母親身邊。很多時候,郁有祥要一人操持家務近午夜,才能夠做功課;半夜時分,郁有祥一個人守在母親身旁,為母親翻身,替母親按摩。對他來說去市里的唯一目的就是給媽媽買尿不濕、藥品、注射器,談到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每次當在濱州的爸爸每天給他們娘倆打電話的時刻。趁著母親睡著了,到操場打幾下籃球就是自己最大的娛樂活動。
在學校的時候,他每天早晨5點鐘會準時起床做飯,打開爐火,溫上飯。郁有祥端來洗臉盆,仔細為母親擦洗臉和手。然后喂母親吃飯、吃藥,之后自己再吃飯、打掃衛生,每一項都安排得緊張而有序。每天上午10點下課后會有2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這個時候他都會一路小跑回宿舍幫母親翻身、換尿布、喂水。中午的時候,郁有祥在餐廳買好菜打包帶回宿舍喂給母親吃。每次吃飯,郁有祥撕下兩截面巾紙,一截圍在媽媽下巴處,一截拿著,再用針管吸一管溫開水,喂到媽媽嘴里。剛出鍋的飯菜太燙,郁有祥吹了吹,試過溫度后才敢喂給媽媽,每一勺都是如此。喂得快了或是燙著了,媽媽就會發出"嗚嗚"聲,郁有祥摸摸媽媽的臉哄哄她。半碗飯通常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喂完。“媽媽是大面積腦梗后遺癥,胳膊以下不能動,也說不出話,但我跟她說話她都懂。”又喂了一勺飯,媽媽嘟起嘴,郁有祥輕聲問了句“是不是吃飽了”,媽媽點了點頭。給媽媽收拾干凈,再喂幾口水,剩下的半碗飯,郁有祥幾口就扒到自己嘴里這頓飯就算是吃過了。母親全身不能動,每隔一個來小時他就得幫母親翻一下身,否則會生褥瘡。白天翻,夜晚也需要翻,剛開始的時候,夜里郁有祥要定鬧鐘每隔一兩個小時就得起床給媽媽翻身,摸摸母親身下小褥子,看看是不是濕的,濕了就拖出來放到盆里,然后用濕毛巾給她擦一擦,一開始爬不起來,現在都成了一種習慣,就跟形成生物鐘一樣,到點就醒。由于身纏重病,母親經常會感到頭疼胸悶,看到母親經常在三更半夜因疼痛難忍而嗚嗚作聲,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除了外出打工掙錢持家外,課余時間郁有祥暗下決心自學護理按摩,“母親有時就像個孩子,要悉心照料。”郁有祥不善言談,看上去甚至有些木訥,卻是個心細如麻的人。郁有祥每天都把母親照顧的無微不至,使常年臥床的母親從未生過褥瘡、穿過濕衣服,屋內也沒有難聞的氣味。一個大老爺們精心照料母親這么多年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而旁人眼里的這些不可思議的艱辛,郁有祥只用“習慣了”三個字一筆帶過。他說自己再累再辛苦也不算什么,只要母親能在自己的照顧下好好地活下去,那他所做的一切就都值。
“也哭過、也愁過,媽媽的病情不再惡化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談起兩年的生活,郁有祥很是淡然。即便生活是如此辛苦,郁有祥還是牢記辛苦路上不忘感恩,郁有祥說,他感激所有幫助他的好心人,是他們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對于以后,郁有祥也考慮到,現在媽媽已經56歲了,自己已經讀大三,課程也輕松了很多,但是他表示不打算繼續考研了,因為他擔心無法集中精力復習,也擔心對母親照顧不周。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感人肺腑的表白,但他卻把"孝"字深深地刻寫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寫著最傳統最樸實的美德。母親是天,他羸弱的肩膀卻有撐天的力量。
至孝感動社會,愛心支持下越走越堅定
郁有祥的事跡經過電視、報紙等媒介宣傳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郁有祥所在學校為他申請了“揚帆工程”,提供了勤工儉學的崗位,并且盡量安排他干輕松一點的工作,好讓他有寬松的時間兼顧學習和照顧母親;學校的同學被郁有祥的事跡所感動,經常幫著他照料母親;新學期開始,很多有愛心的企業界人士專程趕到他所在學校,給他送去救助金,提供生活幫助。
苦難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的性格,社會的關愛溫暖著他的心。我們祝愿郁有祥能夠在愛心力量的支持下,走得更堅定,我們也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