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5-15 14:31:05
齊魯網濱州5月15日訊(記者 何洋)劉飛鵬,是濱州救助管理站一名科員。自2012年加入濱州救助管理站以來,短短的五年劉飛鵬陪受助者去過了河南、遼寧、云南、貴州、四川、黑龍江等省,見證了一次一次認親的場景。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護送,是從山東濱州到云南昆明,護送一位云南籍的受助者肖金鳳回家。在火車上,由于肖金鳳突發癲癇,口吐白沫,劉金鵬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才控制住病情。這一路劉飛鵬始終保持著清醒,照顧肖金鳳,整整54個小時沒有合眼。
每一次的護送、每一次的團聚,讓劉飛鵬歷歷在目。哪怕只有一點點線索,他也會付出極大耐性,幫滯留人員尋親。河南平頂山的吳根、山東萊蕪的陳玉梅、陜西漢中的陳菊蘭……目前,劉飛鵬與同事一起幫助長期滯留的多名受助人員找到了家,而且尋家的使命永不停止。
工作五年來,劉飛鵬的業務水平提升很快,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加強學習,鉆研業務知識。2015年考取中級社會工作師資格證書,并將社會工作的方法用于救助管理工作。在幫助長期滯留人員找家的過程中,他運用傾聽、認同、同感、尊重等工作技巧與滯留人員溝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針對智力和精神疾病障礙的滯留人員,劉飛鵬總結了“一看、二聽、三問、四查”的四步尋親工作法,幫助多名長期滯留人員尋親返鄉成功。
在劉飛鵬的救助工作生涯里,曾經經歷過受助人員的謾罵,也曾被受助人員拿磚頭扔過……。家里人常說他:領導不認識幾個,對街上要飯的卻如數家珍。而他說:我們的工作就像是在幫流浪乞討人員搭起回歸溫暖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橋梁,盡管工作中有風雨、有苦累,但當看到失散多年的家人得以相聚、離家多年的游子落葉歸根,我們所有的付出就有了最好的回報。
其實,救助工作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重要的是面對一次次的失敗還要堅持下去,因為每一個受助者的背后都有親人的思念。對于這份思念,劉飛鵬說道:“我母親在15歲時因病去世,所以我特別能體會到作為一個子女對父母的這種思念與渴望,當我看到河南尋親者與父親吳根相見時,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母親能像吳根一樣出現在自己面前。可惜這或許永遠是個夢,不過我會帶著這個夢幫助所有尋親者圓夢,也是給自己圓夢,帶著這個信念幫助更多的人去和家人團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