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北晚報·濱州傳媒網
2017-05-03 14:50:05
在趙馬虎村,村名的由來卻有另一種說法。那還是在明朝初立的時候,從山西老槐樹底下人口大遷徙,有個叫趙養川的中年漢子,和夫人一起往山東遷移。趙養川挑著一副扁擔,前頭是兩歲的兒子趙虎,后頭是鍋灶。五歲的大兒子趙馬跟在他們后面,自己慢慢地走路。有時走累了,他就蹲在地上不愿起來,母親便湊上去背他一程。就這樣,一家四口一路奔波,走走停停,終于來到了趙馬虎村現在的位置。見這里草深土厚,就支起鍋灶,在這里定居下來。
十多年后,趙馬和趙虎長大成人,二人不但出落成英俊的棒小伙兒,而且老大學了木匠,老二學了瓦匠,周邊如有人家搬遷過來,需要幫忙修房蓋屋的,他們都不辭勞苦。由于他們一家樂善好施,很快就在他們家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村子。
由于老大趙馬、老二趙虎為人處事老誠忠厚、實實在在,樂于助人,甘于奉獻,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遂把趙馬和趙虎樹為楷模,教育他們的子孫后代向他們二位看齊,相互幫助,尊老愛幼,形成良好的風氣。他們也就把所居住的村莊,稱為“馬虎趙家”或者“趙馬虎家”。后來統一了口徑,干脆叫成“趙馬虎村”,一直叫到現在。
現年86歲的趙登堯老人,從十幾歲時就干木匠活兒,干了一輩子,先后去過天津、北京、東三省等地,老人用自己的一雙巧手,養活了一家子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因為不慎摔傷躺在床上休養。趙登堯告訴記者,他年輕的時候,趙馬虎村幾乎家家戶戶會做木匠活兒、瓦匠活兒。解放后,村里還專門成立了木工合作社,把全村的木匠組織起來,設計研究和推廣新型農具。到現在,村里還有很多人從事這一職業,只是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做家具,而是轉型為裝修、裝飾。
趙登堯說,在村子西北池塘邊上,曾經有一棵不知名大樹,也不知道生長了多少年。只知道樹干中空,能容一個七八歲小孩輕松穿過。在這棵樹的樹腰位置,突出一個樹瘤,形似虎頭,栩栩如生。又說,村中曾有兩口水井,一東一西,宛如虎目。
村名的由來雖說法不一,但無不寄托了趙馬虎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晚報記者 張迎賓 徐志強 通訊員 霍向鋒 馮研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